這種失敗,孔孟當然沒有看見??匆娏?,他仍未定放棄他的主張。他們似乎徹底不承認有外在準則可循。所以孟子總要爭辯義在內(nèi)而不在外。在他看,勉循外面標準,只是義的襲取,只是“行仁義”而非“由仁義行”。--其論調(diào)之高如此;然這是儒家真精神。這才真是道德,而分毫不雜不假,不可不知。
但宗教對于社會所擔負之任務,是否就這樣以每個人之自覺自律可替代得了呢 當然不行。古代宗教往往臨乎政治之上,而涵容禮俗法制在內(nèi),可以說整個社會靠它而組成,整個文化靠它作中心,豈是輕輕以人們各自之道德所可替代!縱然倚重在道德上,道德之養(yǎng)成似亦要有個依傍,這個依傍,便是“禮”。事實上,宗教在中國卒于被替代下來之故,大約由于二者:
一、安排倫理名分以組織社會;
二、設為禮樂揖讓以涵養(yǎng)理性。
二者合起來,遂無事乎宗教舊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曾說孝弟的提倡,禮樂的實施,二者合起來,就是孔子的宗教。見原書第一四○-一四一頁,可參看。。此二者,在古時原可攝之于一“禮”字之內(nèi)。在中國代替宗教者,實是周孔之“禮”。不過其歸趣,則在使人走上道德之路,恰有別于宗教,因此我們說:中國以道德代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