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潛規(guī)則之五:不管對錯,一定要站到主流陣營的一邊
在單位里遇到對立的雙方,先想誰對誰錯,便無異于小孩看電影時總要問誰是好人壞人。
你在這種時候需要做的,就只是看誰是主流,而不是張揚你的所謂正義胸懷。
華為的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曾在回憶中說:文革讓他在政治上成熟起來。
事實上,父母的遭遇,對任正非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當他看著忠實于事業(yè)和黨的父母,僅僅因為家庭出身,便始終不能為社會主流所接受,即使比別人多做幾倍的工作也無濟于事,當風暴來臨也是第一個受難者的時候,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定要為社會主流所認可,否則注定一事無成。
1976年之前,無論任正非工作多么努力,多么出色,榮譽都與他無緣;而1976年后他的際遇卻一下從地下到天上,為什么?僅僅是主流潮向變了。
主流的力量就是這樣的強大,幾乎沒有個人可以抗拒得了。善良的人們往往會說"歷史最終會是公正的",但不要忘記,"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對某人某事的評價,永遠折射著當代的主流意見。更何況,能被歷史所記載所書寫的人物與事跡,畢竟只占少數?! ?/p>
人在職場,乃至于人在社會,同樣需要記住,無論你如何定位自已,也無論你設定了怎樣的目標,只要你希望有所成就,就一定要為主流所認同和接受?! ?/p>
對此有人可能會說,我當然在多數時候也認同主流的東西往往是對的,但要是它確實不對呢?難道我也要違反良知,去認同它們嗎?
這問題提的好像很深刻,其實也不妨認為很幼稚。
首先,什么是對?有絕對的標準嗎?
好人不好做,因為你往往不知道好的標準是什么。
尤其在一個單位內部,多種勢力間的利益糾葛往往復雜透頂,莫可名狀,哪是用簡單的對錯所能描述的。站在他們各自立場上講,他們便都是對的;換到另一幫人的立場來看,便又都成錯的了。
所以,一個新人在單位里遇到對立的雙方,若先去想誰對誰錯,便無異于小孩看電影時總要問誰是好人壞人。
你在這種時候需要做的,就只是看誰是主流,而不是張揚你的正義胸懷。
即便存在有關的標準,能很容易看清楚誰的主張是對的,那你也很難保證,自己做出什么選擇才絕對正確。不相信嗎?
看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群小朋友在鐵軌上玩,而那個地方有兩條鐵軌,一條還在使用,一條已經停用。只有一個小朋友選擇了停用的鐵軌,其他小朋友全部蹲在扔使用的鐵軌上玩。
很不巧,火車來了。
而當時你正站在鐵軌的切換器旁,并且來不及通知那群小朋友們撤離了,那么,你此時會用切換器把火車轉向哪條鐵軌呢?
你會讓火車駛向孩子最多的那條鐵軌嗎?
盡管從規(guī)則上講,你這樣做是對的。但我想,你不會,原因不言自明。
你只有選擇把火車引向停用的鐵軌,因為這樣可以拯救大多數的小朋友。
但問題出現了,你選擇了多救一些小孩,就意味著必然犧牲那名在停用鐵軌上玩的小孩。但那個孩子卻是正確的,你明白嗎?
你怎么能讓一個做出了正確選擇的人,去為了大多數人的無知而犧牲呢?
遺憾的是,在現實中,你只能這樣。
盡管,那些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在事后不停的懺悔,每年到那個孩子的墓地前獻上鮮花。但這應該是那個孩子所希望的結果嗎?
在我國的一次次政治運動中,幾乎可以說,全國人民都在犯著莫大的錯誤。難道他們全都不辨黑白嗎?
他們中一定有為數不少的人,完全明白事情的真正是非。但他們別無選擇,惟有同主流保持一致。
"身安而國家可保,豈特厚于己哉。"這是范仲淹晚年時對友人說的話。這話的意思是,與國同憂,就不要專尚名節(jié),因個人意氣誤了國家大事。
他是在回顧了自己以前的作為之后,才終于得出了這個看似圓滑的結論。
是的,自己都不能保全的人,還怎么談得到為國家出力!
案例11:該不該放她一馬?
小楊來到一個新部門后,遇到了這么件事。一個女員工失蹤了一段時間后,突然又回來了。部門要對其處分,開大會要大家表態(tài)。
結果女員工哭得梨花帶雨,找了很多借口解釋說,是由于什么什么原因才沒有與單位聯系的(其實是偷空干私活去了)。部門里便分成了兩派意見,一派主張?zhí)幜P,一派主張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