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媒體寫,“王教授指導他的學生們?nèi)绾瓮晟扑麄兊难芯俊?,真相很可能只是王湔在向那名車工助手吩咐工作要領(lǐng)、派粗活,有時候是為返工而發(fā)生爭吵。性格有些弱的王湔,漸漸不太能鎮(zhèn)住他的助手。
車工助手粗糙的手藝壓抑了成品內(nèi)在的精妙,同時影響了連桿的精度,造成次品,有時候會在表演時卡殼。這一切加上他公開場合下那種孤僻的蒼白表情,簡直是“社交自殺”。
但除這位車工,王湔平時也沒啥可談?wù)摴ぷ鞯娜?,這個車工本來只知道做他份內(nèi)的工作,后來越來越明白大局,但車工并未求上進,他喜歡出名,最終只是變得比教授更會交際,在公開場合,喧賓奪主,比教授更像主角。
其實,王湔理想中的助手更接近于一個聰明、技術(shù)可靠、忠厚的農(nóng)村木工形象。那是他最急于找到的搭檔,他甚至發(fā)誓如果找到了這樣一個人,他們可以平分榮譽??赊r(nóng)村的木工巧匠們都很獨立,都在分頭搞自己的發(fā)明。
妻子也是學機械的,但她僅僅是從內(nèi)行角度,更迅速地厭倦了丈夫在古機械方面的緩慢探索——“從沒有真正成功過”。兩個兒子也沒有對父親的事業(yè)發(fā)生興趣。他在烏市幾乎沒什么朋友。有一個很討厭的女鄰居,很風流,睡過許多男人,王湔有時忍不住和她罵街,但是總是文縐縐的,罵到最后,就好像自己是理虧的,占過那女人便宜似的。
一個不太生活化的人,身上也就看不出什么地域色彩,不鄉(xiāng)土,不世故,看不出他生活的城市與他有什么關(guān)系,讓我老遠來烏魯木齊沒有感受到任何異樣的風俗,以及所謂文化差異,多少有些失望。除了擺脫不掉的紹興口音,他可以在任何城市、任何地方搞他的事業(yè)——我可以寫王湔在西北沙漠、在西南山區(qū)、在東北的老林里、在中原的土屋中,在雪山,在塔里木干枯的河床里,在大學知識分子中,在農(nóng)民中,在上海的亭子間里,在倒閉的機床廠里搞他的古機械項目,他不會有什么不同。他走在路上,只要腳不踩空,他就會無視這些畫著斑馬線的街道,但他在實驗室里,研究的又恰好是道路,他制造的木牛流馬最適應(yīng)兩種道路:《三國演義》中的蜀道,以及他小時候在家鄉(xiāng)紹興走過的泥濘山路。
1943年,當李約瑟在蘭州看到夏世安博士的鑄造廠,“這里制造的車床、鉆床、刨床、離心水泵和織布機等,銷售到包括新疆在內(nèi)的西北”。站在夏博士的鑄造廠里,李約瑟感覺“如站在浩瀚的大海邊,因為從蘭州向西直到蘇聯(lián)的兩千多英里之間,完全沒有同類型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