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一周四十小時的工作時間曾經(jīng)一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四十小時工作周歸功于1938年頒布的公平勞動基準法(theFairLabourStandardsAct),該法律還結束了對童工的使用,建立了法定最低工資制。其思想是,確保工作的統(tǒng)一和公平,以避免公司對工人生活過多的控制。但不知為什么,四十小時的工作周變成了衡量能力、效率和效果的黃金標準。
在信息和服務性行業(yè),把時間作為衡量優(yōu)秀業(yè)績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四十小時意味著什么?四十小時又能給你帶來什么?誠然你仍然得花時間做研究,或建立某種知識實體,或兩者之間的關系,但我們每天采取的行動,所做的工作,與交流和解決問題有更加密切的關系。我們今天的工作更多的是動腦而不是動手,知識性的工作要求對生產(chǎn)率要有不同的前提。
知識性的工作需要動態(tài)性(優(yōu)秀的理念隨時都可以出現(xiàn),而不是在上午八點到下午五點之間)、專注(對工作的投入遠比按時踏著鐘點上下班重要)和創(chuàng)造力(要重申的是,你做不做某件事與幾點鐘無關)。今天,我們所做的工作很難用時間去衡量其效率。例如,究竟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想出同事提出的問題的答案?需要多長時間才可以想出對市場上出現(xiàn)的問題的見解?或者需要多少時間來說出適當?shù)脑捳Z來敲定一樁生意?
我們試圖在這種新的要求下生活,然而又受制于陳舊的觀念時,便會出現(xiàn)本章開頭的故事。我們感到疲憊不堪,受挫的人們力圖在新舊觀念之間進行調和。像這樣的故事已經(jīng)太習以為常了,似乎所有的人都覺得不值得一提了。這就是生活,對嗎?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由于時間的問題,人們工作壓力很大。如果工作場所沒有公平可言,那么它對每個人都是不公平的。因此,不要把它看做世界的末日。就像看做某個星期二就行了。
我們承認像本章開頭這樣的故事是平常甚至平淡的,但我們懷疑你能夠找出哪個人,把這樣的故事當作理想工作場所的證據(jù)。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在這種有害的氛圍中,在這種面向目標(沒有人能夠清楚是什么樣的目標,因為從來就沒有人對它界定過)不留情面的步伐中,我們相信你能夠發(fā)現(xiàn)好多或許想知道當前這樣的情況可能會持續(xù)多久的人。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這種上班族的生活,但每個人都喜歡這種生活嗎?每個人都真正從中受益了嗎?很少有人在這種環(huán)境中會竭盡全力。沒有幾家公司能夠從員工們身上取得最佳的結果。在公司化的美國社會,我們對時間的錯誤認識這一事實或許顯得微不足道,但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問題,日積月累,就會對雇員和公司帶來巨大的問題。
我們對時間的誤置造成的最為公認的后果之一就是勉強上班現(xiàn)象。讓我們以鮑勃為例。鮑勃深諳美國公司的工作之道。工作到了五十八九歲,他目睹了公司發(fā)展的一切――減小規(guī)模、業(yè)務外包、公司裁員等等。但他在公司仍舊平步青云,因為他深知其中的游戲規(guī)則。他比任何人都先到,然后占據(jù)了前門的停車車位。這使后來的人又嫉妒,又憤恨,因為鮑勃又一次比他們做得好。在整個白天,鮑勃參加了每一次會議,連午飯也是在會議桌前吃的。到了晚上,他是最后一個關燈離開的人。他的老板們說他是“一匹馱馬”,“一塊磐石?!蹦悴荒芊裾J他在工作,對嗎?他投入了那么多的時間。他一定在做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