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出圖,洛出書”與世界同類神話所反映的主題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它更為直接?!昂訄D、洛書”不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它也是人類知識的代表,比其它神話中的善惡樹、宇宙樹、知識樹更直接地代表了知識的概念。而“河”在此指黃河,“洛”在此指洛水,這比同類神話中用蛇、龍、水神等表示水的概念更具體。因此,“河出圖、洛出書”的神話重點在講述知識與水的關系,根據(jù)神話內在的邏輯,此處的水只能是神話中毀滅人類的大洪水,也就是說,它也從間接的角度說明:《易經》八卦與史前那場大洪水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我們可以這樣來推測《易經》的起源: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洪水毀滅了平原、谷地的人類,也毀滅了當時創(chuàng)造的高度發(fā)達的文明(世界幾乎所有民族都有關于這場洪水的記載),只有少數(shù)人在高山或高原上幸存下來。洪水過后,幸存的人們從各自的山峰走下來,匯集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新的群體。由于他們幸存的地點,即山頭不同,因此就以這些山頭來加以區(qū)分。山就好像現(xiàn)在的姓氏一樣,來自崇山的,就以崇山為名為姓,我們可以將其稱為崇山氏,來自伏山的,就以伏山為名為姓,我們可以將其稱為伏山氏……
事實上以山為名為姓的習俗,源遠流長。《山海經》中記載的所有天神和國家,大多數(shù)與山有密切的關系,那時的天神都可直接稱之為山神,甚至有些部落就以山為其姓氏,例如炎帝神農就被稱為烈山氏、厲山氏、連山氏。
此外,最早的《易經》號稱“三墳”,但這里沒有墳墓的意思。“墳”的本意是高大,可以看作是對山的形容,“三墳”意即三座高大的山。根據(jù)《三墳書》記載,《連山》的每一宮都是以一座山為中心,例如:
崇山君(即乾)、君臣相、君民官、君物龍、君陰后、君陽師、君兵將、君象首。
伏山臣(即坤)、臣君侯、臣民士、臣物龜、臣陰子、臣陽父、臣兵卒、臣象股。
列山民(即艮)、民君食、民臣力、民物貨、民陰妻、民陽父、民兵器、民象體。
兼山物(即兌)、物君金、物臣木、物民土、物陰水、物陽火、物兵執(zhí)、物象春。
潛山陰(即坎)、陰君地、陰臣野、陰民鬼、陰物獸、陰陽樂、陰兵妖、陰象冬。
連山陽(即離)、陽君天、陽臣干、陽民神、陽物禽、陽陰禮、陽兵譴、陽象夏。
藏山兵(即震)、兵君帥、兵臣佐、兵民軍、兵物材、兵陰謀、兵陽陣、兵象秋。
疊山象(即巽)、象君日、象臣月、象民星、象物云、象陰夜、象陽晝、象兵器。
其中連山、列山為部落姓氏,古史中有明確記載,炎帝神農就屬于連山氏。據(jù)此我們可以推測,其它六山也是部落的稱號,他們應該是:崇山氏、伏山氏、列山氏、兼山氏、潛山氏、連山氏、藏山氏、疊山氏。在山名后面的君、臣、民、物、陰、陽、兵、象,可以看成是部落不同的社會分工。
這些新的部落從高山走下平原,并繼承了大洪水以前的一些文明成果,比如像《易經》和《黃帝內經》這些成果。但當時的人未必可以很好地理解這些成果,但不論理解與不理解,他們都將這些作為祖先神圣的遺產,很好地保留在神話中,或其它口述歷史的內容當中。這樣算起來,當時繼承下來的版本有很多,一個部落保留了一個版本。
又過了許多年(當時的歷史時限很長,大約是幾千年),到夏部落掌握政權之時,人類已經開始有了文字,這些部族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傳說與神話當中的神圣部分記載下來,其中就包括《易經》。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按照我們的觀點,也是甲骨文成熟的時期,《易經》出現(xiàn)在這個時候,正符合了被記錄的特點,它是文字出現(xiàn)以后“仰錄”史前文化的結果。
夏部族作為統(tǒng)治者,可能管轄下的最大八個部落就是:崇山氏、伏山氏、列山氏、兼山氏、潛山氏、連山氏、藏山氏、疊山氏。它將自己的《易經》名之為《連山》,用八個最大的部落象征《易經》八宮、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