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封建社會的階級(5)

中國通史(上下冊) 作者:傅樂成


(五)庶人

庶人就是平民,他們之中除了極少數(shù)的工人商人外,絕大多數(shù)是農(nóng)民,他們所耕種的,全是貴族的土地。在各封區(qū)中,可能有若干田地是屬于原來的農(nóng)民的,但經(jīng)周初裂土封爵的結(jié)果,土地的所有權便轉(zhuǎn)移于那批新貴,所有的農(nóng)民變成貴族的佃戶。貴族把他們所有的田地,留下一小部分,直接派人管理,收入完全歸自己,這種田便是所謂“公田”。公田一部分由奴隸耕作,大部分由貴族屬下的農(nóng)民兼盡義務,并且要盡先去作。貴族公田以外的大部田地,交給農(nóng)民去耕,而向他們征課租賦和力役。農(nóng)民可將佃耕權傳之子孫,但不能轉(zhuǎn)讓或出售,這種田即所謂“私田”。傳說周制公田和私田的分配辦法,以“井”為單位,八家耕田一井共九百畝,其中公田百畝,其余八百畝為私田,每家百畝。田地的劃分,恰如井字,共分九區(qū),每區(qū)百畝,中心的一區(qū),便是公田。這種說法曾有人懷疑。

庶人的地位,要較奴隸高貴些。他們至少比奴隸多享兩種權利,即可有私蓄和自由遷居。但事實上他們的生活,未必比奴隸好。租賦雖有定額,但不會很輕,力役的征調(diào)更無限制。他們平時須為貴族修筑宮室宗廟和城郭,戰(zhàn)時要供應軍需,甚至于貢獻生命。此外尚有無窮的雜役,例如釀制為貴族上壽的酒,獵取為貴族作皮袍的狐貍,冬天鑿冰收藏以備貴族明年春夏之用等。像他們這樣的勞瘁于“公事”,恐怕不會有什么私蓄。至于遷徙,除了發(fā)生災荒,農(nóng)民簡直無法離開他們的田地。

當時的商業(yè),大體仍然停留在“以貨易貨”的階段。雖有貝和“金”(即銅)的貨幣,但直到東周前期,仍未見大宗或普遍的使用。都邑是商業(yè)的中心,商人大半往來于各城邑,但只有國都才設關收稅。當時尚沒有固定的商店,交易的場所也就是所謂的“市”,大約只是大道旁的空地,人民按時聚集進行交易。商人所販賣的,大部是絲麻布帛和五谷等農(nóng)產(chǎn)品以及家庭的工藝品。以雇傭或奴隸支持的工業(yè),此時還沒有出現(xiàn)。工人和商人最初可能為貴族所蓄養(yǎng)而專為貴族服務,到東周后,因商業(yè)發(fā)達,乃有豪奢的富商出現(xiàn)。但他們與貴族的關系,仍很密切,甚至借著這種關系踏上政治舞臺。

庶人可以說是極其知足安分的,除非貴族給予他們不可忍受的壓迫時,他們才起來反抗。厲王便因民眾的暴動而被逐出都城,失去王位。封君以殘虐人民而致失去勢位或性命的,更屬常見。若干聰明的卿大夫,深知民眾的潛力,因此竭力施恩,邀其擁戴,用以削弱公室,甚至有以此而得君位的,東周列國中便不乏這類例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