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以上推論成立,則我們只需要證明“三代”任意之一與紅海的聯(lián)系,其他兩朝的族源也就昭然若揭了。
我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細節(jié),末代君主夏桀的名字“履癸”是夏王中惟一包含“天干”的,他是夏王中的最后一位,與商王的取名方式一致,具有文化上的承上啟下作用。這說明了什么?要么說明了“天干”文化的起源在夏商變化之際,要么說明了他們夏與商的同源,或許還暗示了在這個期間發(fā)生了大的歷法變革?!疤旄伞钡某霈F(xiàn)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疤旄伞钡膩碓丛谀睦?,是個關鍵。遺憾的是至今還是眾說紛紜。不過有意思的是,梁啟超先生在《國文語原解》中認為,“若從兩方面盡搜羅其異形異音而校合之,安比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亞之二十二母乎?”不僅梁啟超認為干支系統(tǒng)與西方可能有關,而且直接把腓尼基(即腓尼西亞)文字直接與我們的文化對應起來就很有意思。難道他也注意到中國的文字與腓尼基有關?這個問題不得而知。郭沫若則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中認為,十二地支起源于巴比倫。不過愛國學者為這些說法感到氣憤,提出了另外的干支在中國獨立起源的解釋。
對于商代王表,張光直先生有一個推論非常有意思。他說:“關于商代廟號世系的問題,過去有種種說法。在我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商王的廟號有很多規(guī)律性的東西,比如,丁和乙、甲在隔世代上的相互交替。我當時在耶魯大學教書,與一位專門研究親屬制的語言學家朗斯伯利(Lannsbury)同事,我從他那里得到許多啟發(fā)。怎樣解釋商王的王位繼承問題?中國歷史上的王位繼承都是從父系的父子相傳。我們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代,齊、宋、晉等國的傳承都有變化,但又不很清楚,不能拿來做解釋商代的基礎。但是在人類學上,有各種進化程度不同、類型不同的等級社會,可以供給我們關于王位繼承的法則和藍圖。這些藍圖不是只有父死子承,還有很多花樣。我參考這些藍圖,根據(jù)中國古代文獻和考古的材料,提出商代的王室分為兩個大支,這兩支隔世輪流執(zhí)政,這樣就解釋了商王廟號的丁和乙、甲隔世代有規(guī)律分布的問題?!檀耐跷焕^承以及上古史的許多問題,都是很復雜的,它要求我們有開放的心胸,客觀的態(tài)度去處理。當然商代王位繼承的各種說法都不能完全解釋材料,這個問題還在討論中。”
對于這個隔代相傳的模式倒是可以試錯。也許是也門地區(qū)當時的兩個小國聯(lián)手建立了中國的商。因為當時生活在薩巴王國附近的小國確實不止一個,這是條很好的思路,可以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