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留人
――張旭·《山中留客》
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古時待客接物,是需要諸多繁文縟節(jié)的。春秋魯國國君讓孔子接待賓客,孔子“色勃如也,足·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如也。趨進,翼如也?!保ā墩撜Z·鄉(xiāng)黨篇》)唯唯諾諾至極,才算合乎禮數(shù)。至魏晉時期,身為賓客,還須受制于身份地位。南朝皇族路瓊之,去拜訪士族名士王僧達,看盡臉色不說,人才剛出門,主人就命手下把客人坐過的床給燒掉了!賓客做到這個樣子,已經(jīng)不單是侮辱,怕是心驚肉跳才對。
可是,如若是唐朝的張旭留客,那可是一定要應(yīng)許的。
張旭素以書法取勝。唐文宗曾下詔稱李白的詩歌、裴·的劍舞并張旭的草書,為天下三絕。其聲名之高,后輩無人比肩。中國的書法中,草書最見性情。運筆如行云流水,連綿不絕。揮毫以意為法,不拘窠臼,血脈不斷。尤其是張旭的狂草,更為奔放大氣,自成一派。韓愈曾說張旭:“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zhàn)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边@是非常貼切的。
張旭于書寫中凝聚精神魂魄,全情投入,宣紙上的斑斑墨跡就是張旭本身,字與人,早已渾然一體。面對能寫出這種文字的人,做客時是絕對不用刻意沐浴彈冠,焚香備禮的。
那么,在如此率真的主人吟誦《山中留客》時,客人還會漠視他的一片真心嗎?
“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這是詩人留客的理由,是真正的開門見山,很是痛快。杜甫說他有“脫帽露頂王公前”的灑然,確不是憑空捏造。山光和物態(tài),是兩個非常淳樸的詞語,但所涵可謂包羅萬象。奇松、怪石、幽潭、芳草星散其間。緊接著用仄音“弄”字引出春暉美景,令人浮想聯(lián)翩,心生向往。張旭的意思正是:哪怕我不留你,可是你看這天這地,這山這水也在代我挽留你呢。
如此山中美景,怎么能因為天色稍稍陰沉就打道回府呢?詩人有些不開心了。心直的張旭并不掩飾,第二句詩就是在責備萌生去意的朋友。但山里的天,娃娃的臉,說變就變。天邊出現(xiàn)的陰云,也許轉(zhuǎn)瞬就散,也許會雷雨聚集。春雨料峭,濕身陰冷,或許這才是客人面露難色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