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到一個雜貨鋪,挑了一件價錢最便宜的白襯衫。鋪子是一年前到上海的猶太難民開的,一個角落租給了裁縫,為人改衣服和量身定做。貨物要多雜有多雜,吃的穿的用的都賣。彼得的白襯衫聞上去是現(xiàn)烤出來的“貝狗”(猶太面包圈)香味。貝狗或許會吃出樟腦球味。店鋪里很暗,店主為了省電錢只開了一盞日光燈,燈光帶著微弱脈搏,垂危地起搏。店堂內(nèi)像中國人的商店那樣,在空中拉開一根根鐵絲,上面拴了許多鐵夾子,每根鐵絲從各種貨柜、各個角落伸出,往中央一個高高的收錢臺集中,因而形成一個放射狀的網(wǎng)。你小的時候一定看到過那種收款網(wǎng)。猶太人就這點好,到世界哪個角落都能汲取別人的經(jīng)驗。我為彼得付的襯衫錢就被一個猶太店員夾在鐵夾子上,手一劃,“刺啦”一聲,鐵夾子和鈔票便乘著高空纜車到了收款臺。收款員取下鈔票,把收據(jù)和找還的零錢夾到鐵架子上,又是一劃。等彼得從試衣間換上新襯衫出來,交易已經(jīng)在那根鐵絲上成功地完成了。
謝謝。彼得說。
我說等他從闊佬那里掙到錢,買一件朝陽格子紡綢旗袍送我。那件旗袍我想了好久了。我隨手一指馬路對面,那兒的店鋪門口有個木頭模特兒,挺著肚子張著兩手,身上穿了件鄉(xiāng)里鄉(xiāng)氣的旗袍。
他認(rèn)真地看我,看不出我是不是胡扯。他這樣瞪著眼的時候特別無邪。不用問也知道他成長的環(huán)境多么優(yōu)越。父親超時工作,為他筑造的那座帶大花園的房子就是個巨大的襁褓。在豪華的磚瓦加大理石襁褓中,他沒有多大自主權(quán)卻絕對沒有憂慮。他習(xí)慣讓父母去憂慮,習(xí)慣讓母親告訴他:
穿這件大衣吧。
配這條圍脖吧。
來,再彈一小時鋼琴,然后上床去聽半小時“臨睡前童話廣播”。
彼得轉(zhuǎn)過身,新襯衫塞在他的西裝褲里,束出一大堆褶子。他比頭一次見面――那時他從集中營到了船的底艙,又從底艙登上上海碼頭――要瘦得多。西裝褲臀部松垮,被坐成兩塊油光閃亮的橢圓。他正面轉(zhuǎn)向我,兩手往褲兜一插。他一定是這樣看著他母親的:只要你說好看就妥了。
我說:很好。我當(dāng)然是撒謊。
他笑了笑。等著我的下一個指令。
他這種金子堆大的孩子有一種奇特的無能,或者說毫無世故。彼得這時已經(jīng)把操心的特權(quán)給了我――什么求職、衣食住行之類的瑣事。不知為什么,他這種無能和不世故讓我的心軟了又軟。二十歲的女郎常?;煜鞣N內(nèi)心感受,比如這會兒的心軟,在我看來就是愛。也許是愛吧。誰也不能界定真愛是什么。
我把西裝外套披在他身上。彼得比我年長五歲,而他那睜大眼睛、倒八字眉的無邪和無能,讓我感到自己剎那間老練起來。要為他操的心多著呢。在菲利普面前,就要為他見風(fēng)使舵。菲利普的兒子彈鋼琴彈得不錯,為菲利普這樣的闊佬裝裝門面足夠,但闊佬不滿足門面,他要兒子成個鋼琴獨奏家。
沒等我說話彼得已經(jīng)開口了。他用緩慢而字正腔圓的倫敦英文說:我以為是教初級或中級鋼琴。
我敢說只要菲利普一攤手說“看來誤會了”,彼得會立刻放下咖啡杯,從仿路易十六的絲絨沙發(fā)上站起來告辭。
我說:彼得連初級學(xué)生也沒教過,在奧地利他只是每個夏天參加獨奏音樂會,要不學(xué)費(fèi)可不止這么一點(一堂課三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