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而不同

大易識階 作者:米鴻賓


“和”為古字,見于金文和簡文。在古漢語中,“和”作為動詞,表示協(xié)調(diào)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如《尚書 堯典》:“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幫”(這里強調(diào)的是“萬幫”,而不是融為“一幫”,“一幫”為“同”)。古“和”字還有“順其道而行之”,不過分,得其中道的意思。在“和,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廣韻》)和 “剛?cè)岬玫乐^之和,反和為乖”(《新書 道術(shù)》)中,“和”都是和諧適度的意思。基于“和”的本義,莊子把“太和萬物”作為他的最高理想。

有“和”就有“不同”。據(jù)《左傳》和《國語》記載,齊國的大臣晏嬰,有一次拜見齊侯時,齊侯對他說:“唯據(jù)與我和”?!皳?jù)”指的是齊侯侍臣,姓梁,名丘據(jù)。晏嬰說:“梁丘據(jù)不過是求‘同’而已,哪里談得上‘和’呢”?齊侯問:“‘和’與‘同’難道還有什么不一樣嗎”?晏嬰說:“像梁丘據(jù)那樣的人,你說對,他也說對,你說不對,他也說不對,有什么用呢?”他認為“不同”是事物組成和發(fā)展的最根本條件。這引出晏嬰的一大篇議論。此后,“和而不同”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觀念之一。

后來,孔子也吸收了晏嬰的思想,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 子路》)

總結(jié)起來說,“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協(xié)調(diào)“不同”,“和”的作用就是要探討諸多“不同”之間如何共處。這一思想也鮮明地體現(xiàn)在“五行學說”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