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莫瑞蒂和安杰洛?巴爾巴加洛(Angelo Barbagallo)一起成立了一家制片公司,他們借用一種著名蛋糕的名字,將之命名為薩克電影公司--也是在向米凱萊?阿皮切拉的一個著名癖好致敬。莫瑞蒂選擇成為制片人的態(tài)度是挑釁性的:“我決定成為一個制片人,也是為了如下的理由:要反擊眾人在面對意大利電影業(yè)危機時的幸災(zāi)樂禍?!保―e Bernardinis,2001,第5頁)薩克電影公司不僅制作了莫瑞蒂此后的影片,還制作了一些新進意大利導演的影片,包括卡洛?馬扎庫拉蒂(Carlo Mazzacurati,《意大利之夜》[Notte italiana,1987])、達尼埃萊?盧凱蒂(Daniele Lucchetti,《明日學院》[Domani accadrà,1988])和明諾?卡洛普雷斯蒂(Mimmo Calopresti,《仇人見面》[La seconda volta,1996])等人的廣為接受的處女作。1991年,莫瑞蒂改建了羅馬一家舊電影院,用新薩克(Nuovo Sacher)的名字重新開張,借這位電影工作者的話說,用來放映“那些在羅馬找不到地方放的影片,或是發(fā)現(xiàn)自己難以與觀眾接觸的影片”(De Bernardinis,2001,第122頁)。這句引語暗示著,是“薩克”(從而也就是“莫瑞蒂”)的商標名賦予這些影片權(quán)威,使它們在與主流影片的戰(zhàn)斗中免遭失敗,使它們不被潛在的觀眾錯過。莫瑞蒂還在1996年創(chuàng)辦了薩克電影節(jié),電影節(jié)專攻短片,和他的制片公司一道,鞏固了他作為意大利電影界的“父親形象”和星探的地位。1997年,莫瑞蒂和安杰洛?巴爾巴加洛、羅伯托?奇庫托(Roberto Cicutto)、路易吉?穆西尼(Luigi Musini)一起,創(chuàng)辦“雙人車”(Tandem)發(fā)行公司,終于實現(xiàn)了對影片制作、發(fā)行和展映的整個體系的控制。在“體系之外”的初次亮相之后,在一系列產(chǎn)業(yè)之內(nèi)制作的影片之后,這位電影工作者如今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作者,他能夠使自己在影片的創(chuàng)作、制片甚至發(fā)行中絕對地保持獨立和自主,他拒絕了常規(guī)的推廣和宣傳慣例,把影片完全留給了‘意義’”(Marangi,1999,第21頁)。最近,大眾電影雜志《響板》(Ciak)在綜合考慮了市場狀況、明星人氣和票房成功之后,把莫瑞蒂列為意大利電影界最有權(quán)力人物排行榜第五位(Porro,2001,第27頁)。
莫瑞蒂作為作者導演的身份,從沒有在意大利得到一致認可(他們稱莫瑞蒂制作的不是影片而是自我陶醉的文本,不可能當做連貫一致的作品來分類或研究),但最終反而是在法國立刻就被《電影手冊》和《正片》(Positif)的熱情批評家們承認。譬如在《正片》看來:“莫瑞蒂是近20年來最偉大的意大利導演”(Valens,1999,第175頁)。1993年,多倫多電影節(jié)組織了他的全部作品回顧展映。甚至《經(jīng)濟學家》(The Economist)這樣四平八穩(wěn)的雜志也在最近的一篇關(guān)于意大利電影業(yè)新生的文章中贊揚了莫瑞蒂(“時機正好”,2002,第1頁)。在2001年戛納電影節(jié)上,《兒子的房間》(The Son’s Room)獲得金棕櫚獎,進一步在國際層面上向莫瑞蒂頒發(fā)了信任狀。
這種獨斷與權(quán)威、自負與權(quán)力的迷人混合,同時將莫瑞蒂的電影置于當代電影制作的邊緣和中心,這樣一個悖論性地位也許可以解釋莫瑞蒂對自己的電影制作活動的看法:“我不是一個導演。我只是在有話想說的時候拍電影而已?!保–omuzio,1986,第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