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庭萬歲!”:個體、家庭與男性氣質的危機
人總有一天要離開家,也許越快越好。
--大衛(wèi)?庫珀(David Cooper)
我不想克服我的俄狄浦斯情結!
--米凱萊?阿皮切拉
在前一章中我們認為,從使用自傳體的角度看,莫瑞蒂的影片可以分為不同的集群。在本章中,我們的核心是莫瑞蒂對家庭,尤其是個體(特別是男性的個體)與家庭的關系這一論題的探究,這樣的區(qū)分也是有用的。對莫瑞蒂的影片進行如此分類有兩個主要的原因:其一,在莫瑞蒂的全部作品中,男性主題與家庭的再現(xiàn)方式發(fā)生著持續(xù)的變化;其二,莫瑞蒂用連續(xù)性的影片造成一種印象,即這些影片呈現(xiàn)的是同一個角色在不同階段的生活。因此,我們將影片分為三個集群:在第一類的影片中,一個年輕男子拒絕家庭的紐帶和義務,或者變得“我行我素”,或者加入公社或其他的替代群體;第二類表現(xiàn)一個年齡較大的角色尋找完美家庭,但終究沒有建立起來;在第三類中出現(xiàn)了與“理想”相對照的“現(xiàn)實”家庭,男人也終于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1980、1990年代的意大利家庭
為了理解莫瑞蒂對家庭以及個體與這一古老習俗的關系的表現(xiàn),以及家庭話語在他的作品中的重要甚至中心性的地位,我們將把他的電影置于晚近意大利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中。保羅?金斯伯格(Paul Ginsborg)的著作《意大利當代史》(A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Italy)和《意大利及其不滿》(Italy and Its Discontents)涉及整個的戰(zhàn)后意大利史,他指出了1980、1990年代意大利家庭的兩個特點。第一個是家庭的凝聚、穩(wěn)定、連續(xù)和強大。譬如,金斯伯格引用了《經濟學家》雜志(The Economists)在1990年5月進行的一次調查,它顯示家庭是“意大利社會歷久不衰的單元。這解釋了公共精神甚至是公共利益這一概念在意大利的缺乏……解釋了黑手黨這個最大的家庭,也解釋了商業(yè)的模式。從阿涅利家族以來,意大利人喜歡由家庭內部控制事務”(Ginsborg,2001,第68頁)。
統(tǒng)計數據支持了這一主張。譬如,與西方世界的其他國家相比,意大利的離婚率是很低的。在離婚合法化6年之后的1980年,意大利的離婚數字是11800對,即全部人口的0.2‰。如今,意大利和愛爾蘭是歐洲離婚率最低的國家,0.7‰,而歐洲平均數是1.9‰(Gallo,2001,第 15 頁)。在1980、1990年代,意大利的單親家庭數量很少,非婚生育占全部生育的比例也很低。1980年,只有4.3%的孩子是非婚生育的,到2000年這一數字升高為9.6%,但仍遠低于歐洲平均數28.4%。此外,在意大利代際之間的聯(lián)系也比其他西歐國家要緊密:“祖父母、父母和孩子通常親密地生活在一起,保持著日常的彼此接觸”(Ginsborg 2001,第74頁)。基于此,金斯伯格稱意大利家庭為“長”(long)。這種特點還表現(xiàn)為“擴展家庭成員尤其是堂表親之間頻繁的接觸。這一切使意大利家庭在空間和情感親近上體現(xiàn)出一種特殊的品質”(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