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80、1990年代的意大利家庭(2)

夢與日記:南尼-莫瑞蒂的電影 作者:(英)埃娃·馬齊耶斯卡


當(dāng)代意大利家庭的第二個主要特點是“窄”(thin),原因在于意大利婦女極低的生育率。意大利曾經(jīng)是歐洲生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如今卻是整個西方世界最低的。生育峰值出現(xiàn)在1964年,當(dāng)年有1032000個嬰兒出生,到1987年則降低為552000個(Ginsborg,1987,第414頁)。在1970年,每位意大利婦女平均生育2.42個孩子(接近歐洲社會的平均值),到1980年降為1.64個,1990年為1.3個,而到1993年則為1.21個(Ginsborg 2001,第69頁)。2000年生育率是1.24,歐洲平均數(shù)則為1.47(Gallo,2001,第15頁)。金斯伯格提出了導(dǎo)致低生育率的兩個主要因素。第一個富有悖論意味,并非意大利婦女的解放,而是解放的不完善導(dǎo)致了一種出于自愿的生育控制。

意大利婦女也許仍然希望有兩個孩子,但她們的生活壓力使這種兒女雙全難以實現(xiàn)。男人在家里還是幾乎什么也不干;在每個家庭中,照料家居的主要任務(wù)都落在了母親身上;職業(yè)婦女感到自己被家庭和工作中的“雙重存在”搞得筋疲力盡。隨著個人選擇自由的興起和避孕藥具的使用從精英階層擴散并滲透進意大利家庭,婦女看待自我的觀念改變了。這種主體性的變革……產(chǎn)生了對生育第二個或第三個孩子的抗拒。(Ginsborg,2001,第72頁)

第二個理由,是意大利的父母尤其是婦女所持有的一種“激憤的新馬爾薩斯式審慎”,即前面已指出的必須照料家庭中年老成員的預(yù)期:“這是第二個悖論:正是意大利家庭的強大導(dǎo)致了它規(guī)模的縮小。”(同上)

“窄長”的現(xiàn)狀也富有意義地預(yù)示著意大利家庭的內(nèi)在動力。其中之一是一種特別強大但未必總是健康的母子關(guān)系,比之他們的姐妹,兒子一般來說在父母家里待的時間更長;第二,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而且孩子一般是在父母年過30之后出生,這一主導(dǎo)模式使孩子成為父母和祖父母的不健康的過度關(guān)心和過度溺愛的對象,延擱了孩子的獨立過程,并在很大程度上使意大利家庭停留在孩子幼年的狀態(tài)(Ginsborg,2001,第80頁)。這種趨勢的一個最極端而滑稽的例子在2002年4月被意大利和國際媒體廣為報道,并激發(fā)了法國導(dǎo)演艾蒂安?查特列茲(tienne Chatiliez)的靈感,拍攝出《唐基》(Tanguy,2001)一片。這是一場父親和成年兒子之間的撫養(yǎng)費法庭大戰(zhàn)。這場訴訟的輸家朱塞佩?安德列奧利是一位解剖學(xué)教授和前國會議員,他拒絕對30歲的兒子馬可?安德列奧利給予經(jīng)濟支持,后者是法律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但仍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然而,法庭判決朱塞佩?安德列奧利必須每月繼續(xù)付給馬可大約500英鎊,直到他能夠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為止。意大利評論界警告說,“這一判決可能使意大利已經(jīng)很低的生育率繼續(xù)走低,阻礙人們離開家庭、步入婚姻并生兒育女?!保╓illan,2002,第2頁)

我們認為,近20年間表現(xiàn)在意大利家庭生活中的很多此類趨勢在莫瑞蒂的影片中都有例示和評論。在他的家庭畫像中,這位電影工作者經(jīng)常加以嘲諷,但這也是自我反諷,因為他自己也是一直和父母同住到了29歲。他在1987年承認:

4年前我搬出了父母的公寓--確實有點晚,我都29歲了,這可是整個拉齊奧大區(qū)的紀(jì)錄,沒人這么晚離開父母。在制作《比安卡》和《彌撒結(jié)束了》的時候,拍攝的階段我不打算自己一個人住,于是就又回去和父母待在一起。(Gilli,1987,第16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