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寫完“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之后的15年,這個故事仍舊在斯科塞斯心頭縈繞,他甚至說過想把它拍成電視劇。結(jié)果它從未得以投入攝制,其原因大概是受到了時代的局限:那種美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的甜蜜,以及J.R.對精神危機的輕松解決,這在1960年代晚期沒有市場,而在1980年代早期又顯得分量不足,同時,建立在手淫上的精神危機顯得有點兒淺?。恢劣谒慕鉀Q方式,則顯得有點兒陳腐。不過,J.R.的性苦悶最終還是被搬上了銀幕,那就是《誰在敲我的門?》。在這部電影里,性苦悶至少是與婚外性關(guān)系相關(guān),而不是只表現(xiàn)為手淫。在《誰在敲我的門?》里,J.R.已經(jīng)不再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里面那個十幾歲的中學(xué)生了。此J.R.(哈維·凱特爾[Harvey Keitel]的銀幕處女作)比彼J.R.年長了幾歲,不過他的內(nèi)疚可并未減輕:他拒絕與女友上床,盡管她滿心愿意。當(dāng)他知道她不再是處女時,他又拋棄了她。如今的斯科塞斯,把這部影片所表現(xiàn)的性意識的矛盾沖突稱作“中世紀(jì)”的,他甚至感慨地說,自己竟在一個性解放的時代拍了一部表現(xiàn)性壓抑的電影。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斯科塞斯的原始沖動?!笆堑?,但那就是我的生活。”他解釋道。言外之意似乎是:一個人必須把自己的生活搬上銀幕,無論他的生活是什么。而事實上那個,赤裸裸的自傳性確實給《誰在敲我的門?》和《窮街陋巷》帶來一種原始的力量和先聲奪人的效果:斯科塞斯就是J.R.,就是查理。
《誰在敲我的門?》是用黑白膠片拍的,這賦予了該片一種紀(jì)錄片式的精確風(fēng)格,還暗示出它的主角處于一種非此即彼的道德困惑之中。J.R.的“非此即彼”就是:女人如果不是圣女,就是妓女。結(jié)合影片開頭,我們還可以得出結(jié)論:斯科塞斯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是意大利裔美國人式的妻子和母親。影片開始的時候,凱瑟琳·斯科塞斯指凱瑟琳·斯科塞斯扮演的角色,西方影評人有用演員名字指代劇中人的習(xí)慣。把自己烤的面包發(fā)給一群聚集在餐桌旁的孩子。鏡頭推進,一支靜靜燃燒的蠟燭、燭光映照著的圣母瑪麗亞的雕像。這一組的鏡頭說明了,在斯科塞斯心目中的理想女性需具備三重特征:母性精神、養(yǎng)育行為、信仰基督。整場戲從頭至尾,圣瑪麗的雕像不僅多次重復(fù)出現(xiàn),而且還通過大特寫突出了其顯赫地位,于是這座雕像便在觀眾心目中產(chǎn)生了象征意義。在臥室那場戲里,天主教神像的作用更強烈,含意更明顯。J.R.和他新結(jié)識的女友親吻,一尊圣母子雕像擺在他們身后,一個十字架懸掛在床頭。在他們開始擁抱的那一刻,銀幕上洋溢著一種溫柔氣息,一種感官沉醉。這種情調(diào)在斯科塞斯以后的片子里絕少出現(xiàn)。不過,J R 與女友的做愛過程卻時斷時續(xù),磕磕絆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