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量生產(chǎn),大眾消費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第二版) 作者:(美)約翰·貝爾頓


公共奇觀

隨著放映機的出現(xiàn)(1895-1896),電影最終成為大眾消費的形式。當然大量觀眾此前都在劇院看過演出。在劇院里,歌舞劇、流行劇、音樂劇、詩劇、古典小品、演講、幻燈片都以現(xiàn)場表演的形式呈現(xiàn)給成百上千的觀眾,而電影與這些表演大不相同,這些形式要么依賴于現(xiàn)場演出,要么以幻燈片的形式,由主持儀式的人積極參與,組編成最終的節(jié)目。

雖然電影影像通常呈現(xiàn)的是某種正在進行的行為,但是這些影像都是大規(guī)模拍攝,且提前制作好的,電影院為觀眾輕而易舉地再現(xiàn)這些影像,而很少或者根本不需要演員的現(xiàn)場參與。盡管早期的放映商以更能吸引觀眾的方式剪輯電影,或者伴隨電影進行一些演講或講座,可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控制力是有限的。雖然如此,觀眾還是欣賞到了電影的神奇技術:栩栩如生的列車、沖擊海岸的波浪、街道行人,以及攝影術和攝影機所產(chǎn)生的魔力等。

隨著放映機的出現(xiàn),觀眾與那些影像的關系不再是個人的,不再類似與電影視鏡這樣的窺視設備的關系,那些設備通過在單一的攝影卡上連續(xù)的影像,而非賽璐珞上的影像來再現(xiàn)行為與動作。影像突然變成公眾性的了——一種成百上千觀眾共同分享的東西。與此同時,觀眾看到的影像從1-2英寸(2.5-5厘米)高的小型皮影擴大到6-9英尺(182-275厘米)的真人尺寸。觀眾不再通過一個小洞窺視電影,而是與其他觀眾共同欣賞電影。

中產(chǎn)階級的娛樂

從1896年到始于1905年的鎳幣娛樂時代,電影觀眾(至少在美國)大都是中產(chǎn)階級觀眾。他們曾經(jīng)去觀看歌舞演出,以及各種各樣的戲劇和娛樂等。電影確實成為集多種表演于一體的娛樂類型,它與不同形式的娛樂場所和現(xiàn)場表演相伴而生。雖然觀眾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但是入場費還是傾向于排除低層階層,電影的長度也是如此。因為電影的放映時間皆超過兩個小時,而工薪階層的勞動者由于一周工作60小時,一周的工資低于4美元,而無法支付入場費和騰出空閑的時間。

電影本身的發(fā)展反映其放映的不同背景。在1905年以前,電影主要在歌舞廳播映。電影作為一個亮點吸引觀眾,它只是在更廣泛的電影概念范圍內(nèi)的一系列表演,本身只是不同表演的一部分。放映的電影多是現(xiàn)實的記錄(紀錄片、風景名勝)、歌舞劇、流行劇的節(jié)選、幻影行駛(phantom rides,在移動的車輛前拍攝的電影)、技巧影片(即利用慢動作、回倒、代替或多鏡頭技術來展現(xiàn)神奇的動作)。

早期電影研究學者如湯姆·甘寧(Tom Gunning,1990)認為這種具有諸多吸引點的電影主要是一種展示片。作為一個擁有引人注目的描述性標題的影片如《蘇格蘭瑪麗女王的死刑》(The Execution of Mary Queen of Scots,1895)或《電刑大象》(Electrocuting an Elephant,1903),為觀眾呈現(xiàn)了這種刺激的場面。像尤金·山道(Eugene Sandow)這樣強壯的人在鏡頭前舒展筋骨,異域的舞蹈家法蒂瑪(Fatima)也參與表演和拍攝。某些色情電影如《從脫衣舞女到滑稽劇女王》(From Showgirl to Burlesque Queen,1903),依賴更為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主義,婦女在攝影機前寬衣解帶或者充滿挑逗地望著攝影機。

在1906年之前的早期階段,電影強調(diào)的是表演而不是敘事。那個時期的電影模式多是呈現(xiàn)現(xiàn)實,現(xiàn)實劇在1906年之前的數(shù)量超越了虛構電影,到1906年之后,虛構故事片的比例開始大幅度增加,而現(xiàn)實劇變得越來越不流行。這種電影類型的轉(zhuǎn)變很迅速,到1908年,96%的美國電影講述的都是故事。敘事的正規(guī)化作為美國電影中的一個首要范疇,標志著電影作為一種體系開始發(fā)展到更高階段,這是伴隨電影發(fā)展的具有重大意義的變革。

鎳幣影院:集體經(jīng)驗

劇院于1905年開始專門放映電影。電影院實際上在全國各城市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出。它們被稱為“鎳幣影院”(Nickelodeon),是因為入場費剛開始只是一個5美分鎳幣(后來升到10美分)。在商場的娛樂區(qū)或購物區(qū)附近很快配備了這種小型的、擁有20個座位的影院。它們快速轉(zhuǎn)變成為小影院。入場券價位低,而且電影時間的壓縮也吸引了一個新的階層,一個電影娛樂以前忽略的階層——工薪階層。

在此之前,工薪階層娛樂囿于家中、教堂、沙龍或社區(qū)俱樂部。鎳幣影院使社會的貧窮階層(包括新移民)從當?shù)厣鐓^(qū)的種族社會生活中走出來,進入到更為多樣化的公共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不同階層與宗教階層構成同一個電影社區(qū)。與此同時,這些影院繼續(xù)吸引早期在歌舞院觀看電影的中產(chǎn)階層。

鎳幣影院從未像一些史學家聲稱的那樣成為美國民主的大熔爐,但在1910年以前,它確實為2600萬美國人提供了一種普遍的娛樂節(jié)目,這些人是全美一萬多家鎳幣影院每周主要的?費者。來自不同背景的數(shù)百萬美國人也因此第一次共同觀看同一部影片,分享共同的體驗。隨著鎳幣影院的普及以及電影觀眾的急劇膨脹,這些影院開始擔當起創(chuàng)造中產(chǎn)階級文化的功能。

正如《哈珀》(Harper)雜志上的一位作家在1913年參觀一家鎳幣影院后的描述:一旦來自不同種族、社會及經(jīng)濟階層的人坐下來看電影,他們就成為同一群體的一部分,都為銀幕上類似夢境的電影著迷。這種烏托邦式的理想(或普遍中產(chǎn)階級)或無階級的觀眾社會也許永遠不會實現(xiàn)。但是,它的潛在可能性確實存在,因為電影本身是一個全國范圍的大批量制作與放映的機構形式。

贏利:提高質(zhì)量后帶來的利潤

電影業(yè)越來越穩(wěn)定。1908年,大多數(shù)電影制片商凝聚起來,建成了電影專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簡稱MPPC)。該公司致力于電影制片、發(fā)行及放映的各環(huán)節(jié)(參見第四章“制片廠體制”)。在電影專利公司成立后不久,放映商和電影制作人都開始熱衷于開拓市場,包括吸引越來越多的常去劇院或歌舞廳娛樂的“高級階層”觀眾。

與此同時,紐約市市長卻下令關閉所有的鎳幣影院,認為它們對“本市的形象和精神健康構成威脅”。放映商和電影專利公司的成員幾乎同時作出反應,開始一場改善電影內(nèi)容和影院條件的運動。同時,放映商開始通過提高電影和影院質(zhì)量有意識地討好中產(chǎn)階級顧客。他們?yōu)閶D女和兒童提供半價,修葺影院外觀,消除種族電影中的低級因素和外語歌曲,以及提高票價。

電影制片人為迎合更高層的觀眾,開始計劃提升電影內(nèi)容質(zhì)量。他們進行自我審查,控制那些有可能冒犯中產(chǎn)階級品味的電影內(nèi)容。他們主動把電影交給全國審查局(一個獨立的審查機構)。為迎合中產(chǎn)階級的情感方式,他們還轉(zhuǎn)向更多的經(jīng)典作品。1908年,電影題材主要來自報紙頭條新聞、歌舞劇、滑稽的日常故事、政治卡通片、傳奇神話和流行歌曲。然而,1907-1912年,維塔格拉夫公司(Vitagraph)發(fā)行了50多部影片,這些影片內(nèi)容以文學、歷史或圣經(jīng)為基礎進行改編。電影制片者還開始改編一些作家的作品,如愛倫·坡、查爾斯·狄更斯、埃米爾·左拉、列夫·托爾斯泰、維克多·雨果和威廉·莎士比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