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略海洋,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底氣(2)

激蕩中國海:最后的海洋與遲到的覺醒 作者:王佩云


鄭成功曾跟隨乃父與荷蘭人打過一些交道,有聯合也有斗爭。早在明朝天啟七年( 1627年 ),鄭家軍就有過一場與駐臺荷軍的戰(zhàn)斗,大敗"紅毛軍"。此后不少時候,只要荷蘭船在中國海域露面,大多為鄭氏集團的兵船截獲。這不但給了鄭成功戰(zhàn)勝荷蘭人的勇氣,也讓其掌握了知己知彼的主動權。他此次復臺選擇的突破點,是荷蘭人看來根本不可能登陸的一處僻靜地方,出敵意料之外。待夜幕降臨,悄然接近荷蘭人駐泊在岸邊的艦隊,霎時炮火齊開,擊中荷蘭戰(zhàn)艦"赫克托號",頓時燃起沖天大火。在敵人慌亂之際,鄭軍登陸部隊發(fā)動突然襲擊,全殲了一名荷蘭上尉率領的荷軍,還切斷了赤嵌和熱蘭遮兩座城堡的聯系。在赤嵌的荷軍不敢攖其鋒,龜縮到據點里固守待援。鄭成功連續(xù)發(fā)動猛攻,迫使荷蘭守軍掛出白旗投降。接著馬不停蹄將熱蘭遮城團團圍住,勒令"紅夷"滾回歐洲老家去。荷蘭總督揆一致信鄭成功,提出愿送白銀10萬兩,請求鄭軍離開臺灣。鄭成功告訴這個紅毛頭子:"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據,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巴達維亞調來援軍,除600多名陸軍士兵、11艘軍艦的兵力以外,還為熱蘭遮城內守軍帶來大量軍需補給,讓揆一重新燃起反撲的希望。事有湊巧,停泊在外海的荷蘭援?突遭暴風雨襲擊,不得已退至澎湖躲避風雨,其中還有一艘軍艦不幸擱淺,束手就擒。鄭成功乘勢在海上發(fā)動進攻,擊沉荷蘭戰(zhàn)艦兩艘,俘獲數艘增援船只,迫使荷蘭增援艦隊逃回爪哇。鄭軍在熱蘭遮城內居民配合下,用大炮摧毀了城頭炮臺,揆一被迫簽下投降書,率500余殘兵回了荷蘭。鄭成功這一壯舉,就其歷史功績和深遠意義而言,怎么估量也不會過分。正如在西安事變中立下不朽功勛的張學良所言:"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

值得深入探討的是,鄭成功當時陸上有清政府嚴密的經濟和軍事封鎖,海上有荷蘭軍趁火打劫,究竟靠什么與腹背之敵相持,最終取得收復臺灣的勝利?1998年春夏之交,筆者赴廈門大學參加一個會議,曾與該校臺灣研究所幾位學者討論這個問題。廈大學者翻出大量歷史資料,原來奧秘就在鄭成功繼承乃父鄭芝龍經營的海上集團,不斷拓展海上貿易,積累了與強敵抗衡的雄厚資本。鄭氏父子經略海洋,雖然時間不算很長,卻在政治、軍事、經濟諸多方面成功地實施了一整套海洋戰(zhàn)略。

鄭芝龍"從小習海事",幼年跟隨舅父赴澳門從事海上貿易,還到過馬尼拉等地,在商業(yè)角逐中逐漸嶄露頭角。舅父遂命其隨附華僑李旦商船,遠赴日本獨立經商,不數年也成了富商巨賈,還拉起一支敢與任何海上勢力對抗的武裝力量。鄭芝龍此后以老家泉州安平鎮(zhèn)為航海和經商基地,私下筑起一座城池,據說海舶可以直通其臥室,從床上跳到船上即徑達大海。他還打破官方海禁,直接與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人建立貿易關系。日本的貨物也由其直接運到呂宋,轉售西班牙等國。他的船隊還經常滿載絲綢、瓷器、鐵器等貨物,駛往柬埔寨、暹羅、占城、交趾、三佛齊、菲律賓、雅加達、馬六甲等地貿易,換回蘇木、胡椒、象牙、犀角等。在短短幾年內,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商業(yè)貿易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同時,他還利用自己累積的權勢和財力,壟斷中國與海外諸國貿易,內客外商往來海上販運貨物皆用鄭氏旗號,僅此一項,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因之富可敵國,南明政權花銀子完全仰仗鄭氏家族。鄭芝龍曾感嘆:"三關餉取之臣,臣取之海,無海即無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