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嚴格的規(guī)律,一直為隱士們在內心遵從著,雖然他們并不常常提起。利益和權術,不是他們思考的問題,他們不會執(zhí)著于此;也不覺得自己是品性超凡脫俗的人,他們只是要使自己的心變得明凈、自然。 這些生活在山谷里、穿著長袍的修行人,不論晴雨,終年都在田地或者某處清修,避開人群。當然,有時候他們也愿意給登門來訪的人一些指引。他們是生活在云中的飛鳥,而我們則更像被各種情緒、煩惱束縛著的孔雀,過于驕傲自負。 在這個家族中,他最初經歷過的事情,悲傷和困惑,是他對生死理解的一個開始。因為對于很多迷霧,領會它是需要持久的修行和漫長的時間的。他帶著這個問題,開始了自己的行走生活。我們相信這種經歷與更為古老時代的隱士們并無二致,但是它與我們的距離卻是空前拉近了。 當他覺得迷惑,開始找尋答案,就轉身走出那座深庭大院,掩上沉重的木門,慢慢走遠。十七歲的時候他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遠行。而對于更多人來說,十七歲離“修行”、“住山”、“出家”這樣的詞匯還很遙遠。這對常人來說是一個很艱難的選擇。
這次遠行持續(xù)了很長時間,他徒步從福建、廣東、江西到湖北,走破了兩雙鞋。路上只帶一個鋁制的缸子、兩個打火機,常常處在身無分文的境地。住橋洞,睡工地。 最初這種行走并不帶有一種明確的目的性,是行腳僧一樣的生活,簡單而毫無掛礙。大多數時間里,他只是帶著鞋子、飲水的器皿、取火的用具。不要求太多,也就沒什么可舍棄的。只隨身攜帶生活的必需品,甜餅、飲料、手機都是不必要的。這樣就不會為此生出無端的煩惱,不過整個過程絕非旅行那般輕松。 明居士說,覺得自己什么都經歷過了,因緣成熟了,所以就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地方,很自然地就上山了。在此之前,他在不同的城市打過工,后來當過老板、做過行者,去過很多地方。中國古代的修行者講究在世間修行,他在城市里住過橋洞、宿舍、工地,現在他找到了終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