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不是找一座山隨便住進去。山不是任何人能住得下去的,開始隱居生活也不是那么簡單的。而如果要去終南山隱居,也絕非帶一個睡袋、一些干糧就住下那么簡單。 進山,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儀式化的行為。進山修行,居住,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精神傳統(tǒng)而為人們熱衷?,F(xiàn)實中,它有著更為豐富的內(nèi)容。在進山之后,他們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里,大多數(shù)人認為他們只與清風(fēng)白云往來于天地之間。 無論如何,進山是一個重要的決定。明居士用了好幾年的時間來思考自己的去向,然后才最終決定離開家,去尋找那座最終會讓他停下腳步的山。 他離開家的時候基本上沒有帶什么東西,只是兩件衣服、鞋子、一點零錢。
真正的修行者,在進山的時候并不會攜帶太多東西,對于他們來說山中什么都有,只要你需要,你就能找到。當(dāng)然旅行者們不會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帶著大批的裝備登山,想在某個山洞、山谷里找到出家修行的人,并和他們聊天。如果你看到一個人背著登山包、披著沖鋒衣、踩著登山靴,那他很可能并沒有找到隱士。 在終南山,很多隱士與明居士的理解一致。 我們在他們的談?wù)撝械贸隽诉@樣的答案。住在擂鼓石的修行人和山下茅屋的一個法師,都是明居士的朋友,他們對此表示贊同。領(lǐng)悟生活道理的最高者,他的心是無所依托的,并不會讓物質(zhì)條件來決定他們的喜樂。明居士說,如果不是這樣,就不叫做修行。 當(dāng)你帶著大批的食品、飲水、電器用品準備進山的時候,你尚未遇到隱士,就已經(jīng)失去了自己靜心的可能性。因為進山對于修行者來說就是自救,最大限度地擺脫掉對于外界物質(zhì)的依賴。如果你把這個道理弄反了,你很可能徒勞無益。這是撥開迷茫、除掉心障的第一步。如果做不到,心就不可能真正地安定下來,進入澄凈的狀態(tài)。
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習(xí)氣和慣性就會不斷地、持續(xù)地困擾著你。這正是住山與在城市生活的區(qū)別所在。機巧之心和對物質(zhì)生活的依賴會阻礙你在靜心、修行上取得進步。任何一點改善和完整,都要求你真正地放下心里執(zhí)著的事物,才能最終領(lǐng)悟在這座山里棲居著的隱士們的夢想。因為,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首先能夠直視自己的本來面目,讓心在山里變得安寧,而非追求神通。只有身體力行才能得到啟發(fā)和指引,這些需要的是修行者曠日持久的努力。在山里,法師們會提示你,驕傲與自我是阻礙靜心修行的攔路虎。明居士說,這是修行的第一步,邁過去之后,你就上升了一個層次。 決定進山了,首先就是要在通往這終南山的少陵塬畔找到去往山里的路。 談到如何來到終南山的時候,明居士回憶說,他要去的山并非一定要是終南山、五臺山,或者崆峒山,這是需要看緣分的。一個人與一座山的關(guān)系不是上山下山那么簡單,這需要你住在山中才能弄明白。沒有行,就沒有果,沒有開悟。登上了一座山并不意味著你征服了這座山,你只是因為某種機緣與這座山相遇而已。
如福建的黃檗禪師,幼年在本州黃檗山出家,他在山中寫的很多詩被稱為“中國七大預(yù)言書之一”。也因為與黃檗山的因緣,他被稱為黃檗禪師。與那座山的故事相同,牛頭山里的禪師——百丈懷海禪師,他們與一座山的關(guān)系也并不僅僅是寄居于此。 不過,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住山仍舊是修行人的不二選擇,它要比住在城里的寺院或者景區(qū)的寮房里更為清凈。但清凈并不是刻意達到的,住山的明居士并不拒絕與人交流,因為認識到修行和住山并不是一種逃避,而是要在世間更好地去修心。想完全遠離一切世俗的紛紜幾乎是不可能的,盲目的隔絕和固執(zhí)己見只會給自己帶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