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魯迅與美術(3)

笑談大先生 作者:陳丹青


民國成立前后,西洋文藝比較規(guī)模宏大、技術繁復的藝術,譬如長篇小說、交響樂、油畫,開始介紹進來。在魯迅成名的近二十年間,留學歐美,接受西洋文藝熏染的新派人士,陸續(xù)學成歸國。胡適當時的影響,不必說了;徐志摩梁實秋等,是新文藝的弄潮兒,同期稍后,蕭友梅、戴愛蓮等留美青年也開始傳授西洋音樂和舞蹈。在美術圈,劉海粟出國前辦了上海美專,林風眠出任杭州藝專校長,徐悲鴻執(zhí)掌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科??傊?,西洋的新文藝是當年頂頂摩登的事物,且主事者大都比魯迅年紀輕,意氣風發(fā),引領風潮——魯迅,一個清末鄉(xiāng)鎮(zhèn)文人,一個敗落的舊家子弟,一個留日學生,一個多半從日譯本了解歐美的知識分子,一個幾乎終生穿長袍的江南人,一個寫出中國第一冊現(xiàn)代短篇小說集的文學家,很自然地,會對這群西裝領結(jié),口說英語、法語、德語的海歸派,作出自己的回應與判斷。

以魯迅的老成,以他當年的盛名和視野,他似乎并不折服于早期留歐的文藝家,且程度不同地看輕他們。他曾輕微嘲笑徐悲鴻,對青年林風眠個展的邀請,默然回避?;蛟S并不視為同道,或是他所關注的人事遠非這一路,公開私下,他幾乎不說起洋派藝術家,偶或一提,雖非輕蔑,也屬含笑的譏嘲——如他一貫地藐視權威,魯迅疏遠當時即負盛名的新派藝術家,卻和貧窮無聞的小家伙結(jié)交,而他所看重的小青年,如陶元慶、司徒喬、羅清楨、李霧城等等,日后都被證明是民國年間的杰出畫家,不遜于同期的名流。

此外,在魯迅沉溺于抄寫古碑的時期,北京畫家陳師曾是他的摯友——陳師曾的弟弟,即游學歐美的陳寅恪——這又是他與左翼青年相對公開的藝術關系之外,比較傳統(tǒng)的私誼,而魯迅重情義:如他出三百大洋為早夭的陶元慶置墳,為病死的韋素園編書,為被難的瞿秋白出集子,他日后編印《北平箋譜》,部分地也是為了懷念早死的陳師曾,在為箋譜所作的序言中,給予陳君高雅的評價,那序言,通篇文言文,寫得是漂亮之極。

總之,抱持世界主義觀念的魯迅,在情感上是個民族主義者,不迷信西洋回來的人,反倒親近本土藝術家。

有個小故事,可以說說:據(jù)徐梵澄回憶,三十年代初他將留學德國,走去和魯迅道別,當魯迅聽他說翌日就要動身,應聲道:“那你在中國的時間僅剩二十四小時了?!边@是極度敏感的一句話。道別之際,徐梵澄著重記述魯迅與他的緊緊一握,目光流露極熱情的鼓勵和期待。日后,就是徐先生用魯迅預付的款子替他在德國搜購前衛(wèi)版畫,持續(xù)寄到上海來。

其時,魯迅已被各方苦勸移去蘇俄或國外養(yǎng)病,均為他所堅拒。拒絕的理由,私信中說及再三,不難查閱。民國年間,魯迅出境,不是問題,但顯然,走,或者不走,在魯迅,是個心結(jié)。我們不必強調(diào)清末民初列強辱華之于魯迅一代的記憶,更不能推想魯迅對晚生的出洋抱有反感,但以他性格的兩極,會在尋常道別時說出敏感到近于神經(jīng)質(zhì)的話,隨即又復欣然于學生遠去西洋,并有所請托。這兩個細節(jié),或可看出魯迅在民族與西洋之間的態(tài)度:事關自己,倔,固執(zhí),不挪步,縱然八面敵意——照他的說法是“壓迫”——寧可留在國中;而事涉晚生、學問、藝術,他可就滿懷好意,且不肯放過給他在域外買畫的機緣了。可惜我臨時找不到那份回憶錄,寫到魯迅送別的目光,徐梵澄很用了幾句形容詞。

是的,在知識理性的層面,魯迅從不為意氣情感所左右。留學日本時期,魯迅就通讀當時可能讀到的西洋文藝史,在他早年的文言史論中,是異常開闊的世界性眼界,見解精準,形之于美文,是迄今難以超越的一流文藝啟蒙。移居上海,直到去世,魯迅每年購藏當時版本昂貴、主要由東洋人印制的西洋畫冊,其間,親自編譯了《近代西洋美術史潮論》——魯迅做學問,向來謹嚴,晚年他應左翼的挑釁,認真研讀唯物史,同樣,鑒于上世紀初在西方展開的前衛(wèi)藝術,自立體派、野獸派到未來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均為他所矚目。三十年代,魯迅的視野與當時歐洲的實驗藝術,幾乎是同步的,論訊息的制高點,他比留學歸來的徐悲鴻劉海粟一輩,更能把握西方藝術正在發(fā)生什么,以及,為什么發(fā)生——徐悲鴻當年的眼光,大抵止于十九世紀沙龍繪畫,無視,并貶低他留學時期早經(jīng)功業(yè)彪炳的印象派及相隨的新繪畫;而劉海粟林風眠在江南教學中屬意于立體派野獸派、龐薰 倪貽德等撰寫的決瀾社宣言等,固然是新美術運動的重要史跡,今天看來,激情多而理知少,對歐洲新藝術的來去脈絡,畢竟有欠通曉——而說及西方的當代藝術,魯迅對法國、德國及蘇俄的新繪畫,不但不隔,且于每一流派的來歷均有清晰的認知,凡有評述,必有據(jù)而談,他所舉薦的若干個案,更是只眼獨具。就我所知,五四之后,沒有一個文人之于美術能有魯迅這般博識而醒豁,可喜他談論美術的用詞、語氣,都是客觀的、平視的,抱持優(yōu)美的業(yè)余姿態(tài),并不過于褒揚,也未率爾貶斥:他所嘲笑的,是本土文藝名流的淺薄之談。

從介紹西洋繪畫的開初,魯迅就在龐大的西洋美術全景觀之中,精于選擇個案。譬如德國的珂勒惠支,德國的梅斐爾德,英國的比亞茲萊,比利時的麥綏萊勒。他像真正精通藝術的老派文人那樣,議論所出,從來落在藝術家??疾祠斞高x取的個案,同時構(gòu)成魯迅自己這一個案:歷來總要強調(diào)、夸張魯迅戰(zhàn)斗的一面,決裂的一面,苦惱憤恨的一面,無視他閑適的一面,游戲的一面,怡然自喜的一面。他所偏嗜的畫風,正好映襯魯迅的陽性與陰性,顯示魯迅性格的多變與基調(diào):珂勒惠支是深沉的、悲劇的、濃黑色的、自覺歸屬無產(chǎn)階級;梅斐爾德是神經(jīng)質(zhì)的、敏感于陰郁的力度,傾向自我毀滅;麥綏萊勒是野性的、飽含青春的苦澀,同時是平民的;而比亞茲萊是情色的、戲謔的、幽靈式的、映射十九世紀尾端歐洲資產(chǎn)階級的末世情調(diào)……在魯迅偏愛的中國藝術中,秦漢的石像、瓦當、銅鏡、拓片,質(zhì)樸高古,凝練而大氣,是魯迅趣味的一面;他與鄭振鐸反復甄選重金刊印的《北平箋譜》,精雅而矯飾,格局小,氣息弱,私淑氣重,是明末清末文玩制作趨于爛熟的工藝,又可見魯迅趣味的另一面。而魯迅對他所扶持的木刻家群,從未主張一律,他慫恿各種題旨與風格,一再關照年輕人多練技術,還特意請了日本畫家在一個公寓的某層樓里,短期開班,專授技法,由他自任翻譯。日后被稱為革命戰(zhàn)士的左翼木刻家,其實有許多可喜的作品被遮沒被遺忘了,同時被抹殺的,是魯迅無比細膩、往來無礙的品位與教養(yǎng)。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