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碰上欽差出巡過境,接待的費用更重。代理過山西雁平道臺(雁北地區(qū)一把手)的張集馨曾記了一筆賬:向來欽差到省之前,首府(省衙門駐地的知府)先填好借支單,到布政使衙門請借接待費二萬兩銀,事畢再將經(jīng)費分攤給各州縣,大約每次的攤派總額為三五萬兩銀。欽差不肯接收禮金,都由地方官派人直接送到京城私宅,歷來如此。欽差在皇上一言,往往能決定地方官員的禍福進退,所以不可不小心伺候,服務(wù)周到。
張集馨記錄得最詳盡的是他任督糧道(相當于財政廳長)時的日常應(yīng)酬情況。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張集馨獲任陜西督糧道,這是一個公認的肥差,被視為是“財神廟主持”。因為是肥差,陜西的官場接待經(jīng)費也由督糧道負責,張集馨的工作就是終日迎來送往、請客宴樂。我將張集馨的記述略加翻譯,抄錄下來:
遇有過往的要員,都由督糧道負責接待。西安地處交通孔道,往來的官員很多。
每次客人到境,督糧道便跟隨將軍(大軍區(qū)首長)、巡撫(省長)等領(lǐng)導(dǎo)到官廳迎接,送至公館休息,然后張燈結(jié)彩,請戲班、備酒席。每次都要請兩班戲,酒席備五桌上席(VIP專用),中席十四桌。上席必備燕窩燒烤,中席亦魚翅海參。西安活魚難得,一尾大活魚值四五千文錢(約三兩銀,400多元人民幣),上席五桌斷不能少,其他如白鱔、鹿尾,都是貴重難得的東西,亦必設(shè)法求購,否則客人就會怪督糧道慳吝。不論冬夏,總是子末丑初時分(深夜兩三點鐘),戲筵才散。這時,主人們將客人送出登轎,逐次揖送,還要派下人持著主人名帖,到各公館道乏,表示辛苦了。次日,客人起身,又送出城外,并饋贈盤纏,盤纏之厚薄,依客人官職之尊卑而定。每次宴會,連戲價、賞金、酒席雜支,一般都要二百余兩銀,送給客人們的路費還不包括在內(nèi)。
西安城里的其他武官,如果不是與巡撫有交情者,一般不邀請參加這些宴會,不過也需要送去酒菜。此外,還有一些過往的小公務(wù)員,雖然官職低微,但也常常持著大人物的介紹信,過來“打秋風”,也要送上四菜兩點,路費二十兩或四五十兩銀不等。
一年當中,大宴會無月無之,小應(yīng)酬則無日無之。春秋年節(jié),還要請省城的大小文武官員看戲喝酒。如果十天半月,沒有過往的客人,督糧道還要約請兩司(布政使與按察使)、鹽道(相當于省財政廳副廳長)在署中宴樂。不如此,則不足聯(lián)絡(luò)感情。
總計下來,一年開銷(包括每年送給地方上司和北京官員的禮金)一般都在五萬兩銀上下,這還不包括送給同僚朋友的經(jīng)濟援助金。
一年五萬兩銀的支出,即使在官位比較貴的乾隆朝,也夠捐三頂?shù)琅_的官帽子了。那么張集馨收入幾何?按張氏自述,他每年約有六萬多兩銀的進項,扣除了上述公務(wù)應(yīng)酬與私人用度,已所剩無幾。外間則傳言,陜西督糧道這個大肥缺每年有二三十萬、三四十萬兩的收入。張集馨收入“未達標”,可能是因為他心存顧慮,手腳沒有放開一些,稅糧不敢多浮收一些吧。
督糧道肥得流油,但油水不能獨吞,張集馨必須切出一大塊用于官場接待,與領(lǐng)導(dǎo)、同僚分潤。明代的海瑞曾經(jīng)發(fā)過一句牢騷:“阿諛作俑,流弊至今,縣官真做了一個驛丞,知府之身亦當驛丞之半。”大意是說,官場上阿諛成風,以致縣官不像縣官,倒像一個招待所所長,知府也像半個招待所所長。以這個標準來看張集馨的工作,其實與官場“三陪”(陪吃陪喝陪看戲)差不多。但張集馨不做“三陪”行不行?這個問題有些弱智,答案當然是“不行”,但“不行”背后的機制,包含有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