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二 沙苑大戰(zhàn)(1)

三國歸隋的統(tǒng)一路 作者:陳羨


沙苑大戰(zhàn),是東西魏對峙時期一場至關重要的戰(zhàn)役,即便放在整個中國歷史的大背景下審視,此戰(zhàn)也具有極深遠的意義。我們若做個不負責任的假設,把當時的勝方與敗方對調一下,則不僅南北朝的進程將被完全改變,數(shù)十年后開啟的隋唐盛世也將不復存在。歷史如果可以重來一次的話,不知身為當事人的高歡與宇文泰,會作什么感想。

宇文泰雖然在小關擊殺了高歡的大將竇泰,卻奈何不了天氣的異常。前一年的大饑荒非但沒有停息,反而更加猛烈地在北方蔓延。西魏的關中地區(qū)繼續(xù)大片干旱,東魏的山西各州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災情。幸運的是,東魏的損失遠比西魏要小,相較于西魏的全國受災,東魏只是局部受災。災區(qū)的百姓流入非災區(qū)的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客觀上舒緩了饑荒的規(guī)模;同時,東魏的糧食儲備充足,高歡下令開倉賑災,終于有效控制住了災情。

關中就沒有如此好事了,老百姓的死亡率達到了可怕的七成以上,換言之,一個五口之家,平均只能存活一到兩人。西魏的軍糧供應,也開始告急。

宇文泰為此憂心忡忡,苦思對策。尚書直事郎中宇文深提醒他,乘著士兵還有戰(zhàn)斗力,出關攻下東魏的弘農(也叫恒農,北魏避獻文帝拓跋弘的名諱而改,位于今河南三門峽西),奪取當?shù)氐募Z倉,既解決軍糧的問題,又先發(fā)制人,防備高歡落井下石。

宇文深是宇文泰的族子,頗通韜略,常與宇文泰不謀而合。宇文泰立即采納了他的建議,為了殊死一搏,西魏幾乎調動了全部精銳。

大統(tǒng)三年(公元537年)八月,宇文泰率領關中的十二位將軍,兵力約一萬(可見西魏受災后的慘狀),討伐東魏。這十二位將軍,按照《周書》上的排位,依次是:李弼、獨孤信、梁御、趙貴、于謹、若干惠、怡峰、劉亮、王德、侯莫陳崇、李遠、達奚武。

十二人大致可分為三類:李弼、獨孤信、趙貴、于謹、侯莫陳崇五人,是大統(tǒng)十六年西魏六大柱國的二到六位;梁御、若干惠、怡峰、劉亮、王德五人,地位與六大柱國相當,可惜死得比較早,沒能排入柱國的名單;李遠和達奚武的地位稍低(前面十位基本上都有車騎大將軍以上的職務),日后列位六大柱國督統(tǒng)的十二大將軍。

宇文泰的治兵原則,是由諸位將軍節(jié)制部眾士卒,分統(tǒng)各軍,戰(zhàn)爭時彼此獨立,又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士兵的戰(zhàn)斗力。這種看似松散的組織形式,借鑒于鮮卑游牧部落的兵制,又有所改進,是將來西魏府兵制的雛形。

宇文泰在潼關誓師,以于謹為前鋒,死中求生,勢如破竹,先攻下潼關以東的盤豆(今河南陽平西北),繼而拿下弘農,生擒了東魏的陜州刺史(東魏陜州治所在弘農)李徽伯,俘虜八千守兵,附近的東魏郡縣紛紛歸附。在弘農糧倉,西魏將士得到了久違的軍糧。

弘農失守的消息讓晉陽的高歡坐不住了,不到一年,舊恨未除,又添新仇。而此時的他,正與行臺郎中杜弼糾纏于懲辦貪污的問題。

東魏官員大量貪污,是北魏末年遺留下的老問題。高歡認為,天下三分,西有宇文泰,南有蕭衍,若嚴以治官,武官去了關中,文官逃往梁國,東魏就留不住人才了,當務之急,是消滅敵人,而非整治內部(這一見識,就比宇文泰要差不少了)。高歡準備出兵,杜弼執(zhí)拗地要求先除掉掠奪百姓的“內賊”,高歡不作回應,命令手下軍士左右排開,張弓搭箭,高舉刀斧,讓杜弼從下面經(jīng)過。杜弼嚇得汗流浹背,哆嗦不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