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割地歸降的消息一到長安,宇文泰便召集眾將商議。幾名柱國級將軍的意見出奇地一致:反對接收侯景。他們認為這是東魏方面的陷阱,如若輕易出兵,恐怕會吃不著羊肉還惹得一身騷,最好置之不理。
于謹的態(tài)度比較理性,他作了一番詳細的分析,認為:“侯景此人,自小熟習兵法,獻地來降,真假難測。不妨暫時按兵不動,給他加官晉爵,以觀其變;即便派兵,也不可援以物資,讓他有機可乘。”
宇文泰對侯景的為人品行確實不放心,繼而聯想到四年前的邙山之敗,自己差點把老命搭上,高仲密還算是真心投降的。現在侯景的底細尚不明朗,他不得不多留個心眼。
就在這時,一位關鍵的人物起了作用,他就是荊州(今河南鄧縣)刺史王思政。王思政認為,侯景來降,不僅不是什么陷阱,而且絕對是個餡餅,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若不快搶,將來腸子都要悔青?!皩⒃谕猓兴皇堋?,事態(tài)緊急,王思政也不管宇文泰是何意見,就率領自己的荊州兵從魯陽關(今河南魯山西南)直取陽翟(今河南禹州)。
王思政是西魏元老,北魏分裂時,跟隨孝武帝入關的將領隊伍中就有他。他這樣急于出兵,自有他的道理:西魏如果真能占據河南,哪怕只是其中的幾個州,都會大大得利。
從軍事上說,占有了河南,東魏國都鄴城等于直接擺在西魏的面前,中間隔一條黃河,西魏想打可以打,不想打可以守,從而立于不敗之地。從政治上說,一旦西魏擁有了“自古之都,王畿之內”的洛陽,更可增加政權的正朔色彩,對于號召天下人心有著無法估量的意義。除此以外,土地、人口、經濟等諸方面的進帳也不在話下。因此,并無十足把握的王思政不顧朝廷方面“議而未決”,急不可待地帶著老本上陣拼搏。
王思政自行出兵,相當于斷了宇文泰的后路,反正橫豎都是一刀,索性賭上一把。宇文泰命李弼和趙貴領兵一萬,直奔潁州。李、趙二將順道帶上了西魏開給侯景的一大串頭銜:持節(jié)、太傅、大將軍、尚書令、河南大行臺、河南諸軍事。
侯景聽說西魏派來救兵,心中暗喜,但又生怕梁武帝不滿,專程派人向梁國上奏:“王師未到(指羊鴉仁前來接應的軍隊),形勢緊迫,臣才向關中求援,只為救一時之急。臣不安于東魏高氏之下,又豈能容于西魏宇文氏?臣不過是以四州之地為誘餌,權宜之計而已。豫州(今河南汝南)以東、齊州(今山東濟南)以西,仍在臣的掌控之下,全部獻歸圣朝。接壤的豫、北揚(今河南沈丘)、徐、南兗(今安徽亳縣)四州,還望速速置兵接應,莫有差池!”
“臣不安于東魏高氏之下,又豈能容于西魏宇文氏?”這句話可謂“不打自招”,后面應該再加上一句:“那又怎會一輩子服從您呢?”可嘆梁武帝利欲熏心,竟然把如此明顯的潛臺詞拋在腦后,堅信侯景是他的同道人。他回信表示“予以理解”,安慰侯景說:“古時大夫出境,尚有所專,何況將軍創(chuàng)此奇謀?將軍可以乘便而行,隨機應變,區(qū)區(qū)小事,無須上報。”
侯景讀了信,那個激動啊!不過不是動了感情,而是動了心思:原來老東西這么容易騙,將來一定要好好利用。
關中離潁州近,西魏的援兵先到了,李弼、趙貴兵臨潁州。東魏主將韓軌自覺無法取勝,主動撤往河北,潁州之圍不戰(zhàn)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