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皇親國戚有大局觀
《投名狀》的結(jié)局,說清朝的剿匪將軍被鼓勵要互相制衡、互不合作,這明顯有歷史根據(jù)。清廷鎮(zhèn)壓太平天國初年,正規(guī)軍綠營兵經(jīng)營的江南、江北兩大營,和曾國藩自行招募的鄉(xiāng)勇新軍體系互相仇視,滿漢將領(lǐng)分歧嚴重,后期的曾國藩和又名“敗保”的滿人大將勝保是公開的多年宿敵,勝保后來更因?qū)δ碥娮鲬?zhàn)時“縱敵誤國”而被賜死,可見朝廷的猜忌并非只針對漢人。本來和漢人軍隊抗衡的,還有蒙族大將“僧王”僧格林沁,他在大沽口擊退英法聯(lián)軍而名震西方,在西方世界比曾國藩更知名,可惜還是“逆轉(zhuǎn)勝”不了,在太平天國覆亡后死于捻軍之手,自此滿蒙嫡系軍隊已不成氣候。
慈禧太后擔心湘軍尾大不掉,暗中鼓勵左宗棠、李鴻章等自立門戶分庭抗禮,對此曾國藩心知肚明,唯有像龐青云一樣“如履薄冰”,也是他每一篇日記和《挺經(jīng)》一類著作反復記載的事實。然而,以非民選產(chǎn)生的領(lǐng)袖而言,清朝權(quán)貴一向尚算有整體的大局觀,不可能在1870年親手暗殺朝廷命官巡撫來損害朝廷威望,頂多只會改派那些他們擔心會造反的人,當位尊而無權(quán)的文職。雖然慈禧有意壓抑地方派系的勢力,也厚著臉皮收回了咸豐帝當年“攻克南京者封王”的圣旨,但她對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個人操守還是大致信任的,對他們的能力更是衷心欣賞?!捌郀敗贝加H王奕(即光緒生父)個人雖然無大作為,亦一直為各省督軍說話,力阻保守派種種挑撥離間,否則洋務(wù)運動的多項改革根本不能展開,這在歷史劇《走向共和》也有交代。30多年后,攝政王載灃真的要殺袁世凱,卻已殺不了,這也算不上是完全私怨,因為那時大清倒真的要亡國了。
這種無可選擇的、并非建立于西式社會契約基礎(chǔ)上的“互信”,多少是儒家鼓吹君臣思想的功勞,也有大中華民族主義的影子,后人似乎不能單以一句“愚忠”或“權(quán)謀”交代一切。革命文學過分著墨朝廷的權(quán)謀、臣子的愚忠,反而顯得革命的一方?jīng)]有大局觀,讓今人懷疑已在自我完善中的清政府其實不值得被推翻-這信息在《走向共和》隱約出現(xiàn)過,這正是它受爭議處之一??傊?,《投名狀》有太多引而不發(fā)的情景,令主角三人的兄弟情缺乏合理的時空維度,頗有被掏空了的不真實感,一切電影不便說的固然意在言外,但對觀眾來說,卻是意猶未盡。
延伸影畫:
《太平天國》[電視劇](中國/2000)
《刺馬》(中國香港/1973)
延伸閱讀:
《極樂誘惑——太平天國的興亡》(赫連勃勃大王:同心出版社/2008)
《太平雜說》(潘旭瀾: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呤唎/王維周譯:上海古籍出版/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