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斯巴達式教育的代價(1)

男孩不該走的路 作者:(美)丹·金德倫


處在懲罰文化的接受端

嚴厲和驕縱就如同棍棒和毒箭,只是傷人的方式不同罷了。

塞繆?約翰遜(Samuel Johnson)

粗暴的管教(harsh discipline),不管是身體的處罰或是言語威脅,都帶有輕視、詆毀、找人代罪或是威脅的成分,絕對不適合任何一個孩子。男的敏感,比起女孩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許多為人父母者也體認到,他們對于兒子的教育方式是比對女兒來得更加粗暴。在第二章中我們提過,學校中的老師比較容易被男生激怒,因此,對他們的態(tài)度通常就比對女生來得粗暴。老師與父母多半不愿意對女孩太過嚴厲,即使有,在行動的同時常也會伴隨著傳遞出遺憾的訊息,或者表現(xiàn)出十分關心的態(tài)度,認為對于“敏感的”女孩不應該“太過分”。

粗暴的管教被假定是讓男孩成為男人的工具:男孩需要嚴格的管教,以鞭策他成長。背后的假設,是認為男孩對于建議無動于衷,但會全力抵抗責備與施暴。這種性別分歧反映出文化的觀點,認為男性與女性是“用不同物質所組成的”。但是,當我們在討論人對于憤怒與傷害的容忍度時,這個假設就顯得非?;?。不管男孩或女孩,當他(她)遭受來自身體或言語的過度尖刻、不公的對待時,他(她)不是發(fā)展出強力的、憤怒的防衛(wèi)機制來抵制這種對待,就是變得傷痕累累。許多在幼年時期遭受打擊、羞辱或侮辱的男孩,在長大后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男孩的活動力對學校與家庭的困擾

男孩子們在學校所展現(xiàn)的原始精力與活動力,在家中也同樣會造成緊張的氣氛。在街上亂走、毆打其他兄弟姐妹、在家中隨意亂跑或引起損壞等行動,經(jīng)常是青少年用來漠視家中規(guī)則或蔑視父母期待的方法。當男孩逐漸長大、能夠獨立外出后,父母就將教養(yǎng)方式視為雙方意志的角力,是決定誰的意見占上風的手段。

一位長期研究人猿的研究員有一次對我們開玩笑,她說當她回到家,看到那三個精力充沛的男孩子,她會一時轉不過彎兒來,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回到家,還是仍在實驗室。

一位家中有四個男孩的父親回憶起一次特別喧鬧的洗澡經(jīng)驗,三歲跟五歲的兒子在浴缸里大鬧大叫,說他們要制造海浪;而七歲跟九歲的兒子在互相追逐,拉扯著身上的浴巾。當他跟太太深吸一口氣,準備進入這一場混戰(zhàn)時,他俏皮地說:“好好看看這一幕吧!有一天,你會想念這些的!”

但并非所有的成人都能欣賞男孩所展現(xiàn)出的活力,相反的,他們認為這是煩人的、不體貼的、且是無理的。就像一位父親告訴我們的:“我真不想看見那些被寵壞的、不知自重的孩子!你一定要讓他們知道什么叫規(guī)矩?!绷硪粋€說:“打孩子會招致惡名,但是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擁有終極武器。”

一位母親曾給專欄作家寫了一封充滿悲傷的信,訴說她對于管教所感受到的兩難:“我真的已經(jīng)智竭技窮了。我是個單親母親,有一對十五歲的雙胞胎兒子。他們快把我搞瘋了!在學校,他們一點兒也不盡力;在家中,又一點兒都不肯幫忙。我不停地說,不停地教,直到我聲嘶力竭。我真想把他們送到軍校去,可惜,我付不起學費?!?/p>

不管是要維護身為父母的尊嚴,還是認為這是對的,許多父母將體罰當作是傳遞力量的訊息,告訴孩子誰有武器、誰沒有;誰是大的、誰是小的;誰付錢修護車庫前面被籃球打得斑斑點點的門,而誰又是造成這個損害的人。

許多人認為,暴力是心力交瘁之下的產(chǎn)物,我們發(fā)現(xiàn),不論對于大人或孩子而言,以上敘述都為真。就以尼克為例,如果孩子沒有發(fā)展出表達情緒的方法,使他們無法分享情緒、無法減輕痛苦,或是在情緒上被孤立,他們也會感到心力交瘁。他們不能“說出來”,因為不知道該怎么說,只有利用行動將情感傾泄而出,這卻又更容易激怒老師或家長。

研究者發(fā)現(xiàn),當父母開始覺得沮喪時,會愈來愈習慣使用粗暴的手段。這項發(fā)現(xiàn)并不意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