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組討論
分組名單在開幕前已經(jīng)發(fā)給了會議出席者,整個會議按地區(qū)分為六個大組。每組指定四個召集人:
華北組:林乎加(北京)
劉子厚(河北)
羅青長(中央調查部)
秦基偉(北京軍區(qū))
東北組:王恩茂(吉林)
任仲夷(遼寧)
唐 克(冶金部)
楊 勇(總參謀部)
華東組:彭 沖(上海)
萬 里(安徽)
白如冰(山東)
聶鳳智(南京軍區(qū))
中南組:段君毅(河南)
毛致用(湖南)
黃 華(外交部)
楊得志(武漢軍區(qū))
西南組:趙紫陽(四川)
安平生(云南)
張平化(中宣部)
梁必業(yè)(總政治部)
西北組:汪 鋒(新疆)
霍士廉(寧夏)
胡耀邦(中央組織部)
肖 華(蘭州軍區(qū))
每組四個召集人中,省市自治區(qū)的負責人(都是書記)有兩人,本地區(qū)的大軍區(qū)或中央軍委直屬機關一人,中央或國家機關一人。五位中央常委不編組。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編入組內(nèi)作為分組的一般成員。召集人本人又是政治局委員或候補委員的只有兩個人,那就是華東組的彭沖和西南組的趙紫陽。省市自治區(qū)和大軍區(qū)的負責人都編入本地區(qū)組內(nèi),其他出席者分別編到各地區(qū)大組。各組人數(shù)平均在33―35人之間。
我特別注意了自己的同行――搞意識形態(tài)工作、科學研究和新聞工作的那些人。從分組名單中看到李鑫在華北組,胡喬木、張香山在華東組,曾濤、華楠、胡繩在東北組,吳冷西在中南組,熊復、胡績偉、張平化、張耀祠在西南組,楊西光、王惠德和我在西北組。其中李鑫、吳冷西、胡繩、熊復原來同我一起在國務院政治研究室,他們一直參加《毛澤東選集》的整理工作,李、吳、胡是以毛澤東著作編委會辦公室負責人的身份參加會議,熊復以《紅旗》雜志總編輯的身份出席會議,曾濤、胡績偉、楊西光、華楠、張香山、王惠德各以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廣播局、編譯局的名義參加會議。張平化是中宣部部長,涉及他的事不算少。張耀祠是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但管不了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事情。
我被分配在西北組。我們西北組的成員除四個召集人外,有方毅、紀登奎、徐向前三個政治局委員,有王震、周建人、宋任窮三個人屬于“三副兩高”的。省市自治區(qū)和大軍區(qū)來的,有陜西的李瑞山、王任重、于明濤,甘肅的宋平、李登瀛,寧夏的邵井蛙,新疆的宋致和,青海的譚啟龍、趙海峰,新疆軍區(qū)的劉震、郭林祥,蘭州軍區(qū)的韓先楚,中直機關的楊西光(《光明日報》)、王惠德(編譯局),軍委直屬機關的李水清、陳鶴橋(這兩位是二炮的)、莫文驊(裝甲兵),國家機關的劉偉(二機部)、張珍(五機部)、張勁夫(財政部)、江一真(衛(wèi)生部)、姚依林(國務院財貿(mào)小組)、李人俊(國家計委),還有一個便是我。
我是作為國務院政治研究室的負責人出席這個會議的。西北組成員中不少同志是熟人和朋友,也有好幾位是初識,在這個會上相處得很好。有的如江一真,后來就成了我的朋友,在海南開發(fā)促進會的工作中我們成了同事,前幾年逝世了。
所有的發(fā)言都在小組會內(nèi)進行,除很少的幾次大會外,一般的出席者再沒有其他會議活動,分組會一般上下午都開,星期天一般不休息。
這個會的簡報工作做得很好。一是快,各組的人第二天就可以看到前一天其他組的發(fā)言。二是詳細,有用的話很少被刪去。三是比較準確,我看到簡報上反映我說的話,沒有發(fā)現(xiàn)記得不對的地方,會上我也沒有聽到對這次會議的簡報工作有什么不滿的意見。在那次中央工作會議上誰都知道說套話沒有意義,因此簡報很有看頭,仔細地讀簡報成為一個必需的工作。這個會議的簡報起了很好的作用,使得各組之間及時地進行交流和討論。許多討論是在組際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