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彼此身上看見孤獨(17)

當(dāng)貝利遇到艾麗斯 作者:(英)貝利


斯特拉特福德之行,讓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倒不是節(jié)慶中上演的莎翁名劇,而是我們趁便觀賞的一出歌劇《 天皇 》 ――這場演出實在精彩,令人難忘。但我們在這趟加拿大之旅所獲得的真正啟發(fā),卻是來自畫家亞歷克斯?柯維爾的作品。這位個性沉靜的藝術(shù)家,隱居在新布倫茲維克省圣約翰鎮(zhèn),每年最多只畫兩幅油畫而已。他的作品極為講究細(xì)節(jié)和構(gòu)圖,筆觸十分精致細(xì)膩,而這份精確跟他筆下的人物所呈現(xiàn)的那種宛如雕像的堅實感,恰恰形成尖銳的對比。他的人物氣勢雄渾,充滿神秘意味,一如皮埃羅?弗蘭切斯卡筆下的耶穌基督,但卻沉浸在現(xiàn)代生活的日?;顒又?。有如中魔一般,艾麗斯立刻被他們吸引住了。她和柯維爾一見如故??戮S爾拿出他帶來的所有畫冊,請艾麗斯觀賞。那時,他受邀參加一場名為“藝術(shù)往何處去?”的研討會――對一般作家和學(xué)者來說,參加這類研究會可說是家常便飯,稀松平常,但主辦單位卻得花費好一番唇舌,才說服柯維爾參加。這類活動固然枯燥乏味,但也還蠻好玩??戮S爾的出現(xiàn)給這場研究會增添一種突如其來的、充滿個性的色彩。我和艾麗斯跟他談得很投契。剎那間,我們整個人融入了他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的世界――瞧,一個男子(也許是某個女人的丈夫)渾身赤條條,佇立在打開的冰箱前,在朦朧的燈光照射下呆呆望著冰箱里頭的東西;瞧,一位表情無比深沉神秘、如同皮耶羅筆下人物的婦女,打開車門,站在門旁讓她的子女上車。

我們盼望能夠常常見到亞歷克斯?柯維爾,跟他暢談藝術(shù)人士,但他很少到歐洲來。有一次,他前往荷蘭海牙,修補他的作品《 為牛群停車 》(Stop for Cows),途中停留在倫敦跟我們見個面。由于美術(shù)館處理不當(dāng),在運送過程中,這幅畫的一個角落有一小塊油彩被刮破了,館方出錢請柯維爾前來修補,設(shè)法使它恢復(fù)原貌。他們顯然非常重視這幅作品。它的確是一幅杰作:畫中一位身材豐滿、臉頰圓潤的女郎,轉(zhuǎn)過身子面對一輛迎面駛來、但未在畫面中出現(xiàn)的汽車,莊嚴(yán)地舉起一只手臂,要求它停下來;她前方是一群黑白兩色的奧爾德尼乳牛 和一片遼闊的天空,顯示附近就是大海――乳牛背向觀者,顯露出肥碩的臀部和粗大的尾巴。在某一個層面上,這幅畫看起來充滿荷蘭風(fēng)情:非常健康,非常肉感,甚至帶著些許幽默,讓人看了覺得挺溫馨的。但它同時也洋溢著一股奇異的、近乎魔幻的氣氛,跟表面的現(xiàn)象形成尖銳的對比。柯維爾如何辦到這點――他怎樣構(gòu)想和設(shè)計一個畫面以呈現(xiàn)這樣的對比――對我來說永遠(yuǎn)是個謎團(tuán),但是,艾麗斯一看就在內(nèi)心引起共鳴,覺得這種表現(xiàn)方式非常熟悉。她常坐在書桌前,捧著她那本柯維爾畫冊,一看就是個把鐘頭。如今罹患了阿茲海默氏癥,艾麗斯喪失了專注力,對繪畫作品不再感興趣,但如果我把柯維爾畫冊翻尋出來,攤開在她眼前,霎時間,她臉上會顯露出以往的那種著迷神情。

柯維爾的畫作之所以能夠吸引艾麗斯,其中一個原因顯然是:他從不追求時尚。在我看來,沒有一位現(xiàn)代畫家像柯維爾那樣不屑趕流行,投一般人之所好。就像我們的老朋友、英國畫家雷諾茲?斯通以山林為題材的水彩畫作,柯維爾的油畫獨樹一幟,根本不在乎社會的反應(yīng),尤其是那一小撮自命時髦的人。而這也正是艾麗斯的一貫作風(fēng)。她從不探究,到底是哪些“要素”使一部作品既叫好又叫座。針對她在小說中呈現(xiàn)的社會場景,你也許可以這么批評:她的社會意識簡直就不存在,不僅僅是天真無知而已。艾麗斯的小說世界欠缺人間煙火味。身為小說家,她具備敏銳的眼光,能夠洞察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行為和反應(yīng),然后將觀察所得,以細(xì)膩的筆觸呈現(xiàn)在作品中,但這并不是一種刻意的社會批判。她對人生的感受和認(rèn)知,跟通達(dá)人情世故、熟悉民間疾苦的金斯利?艾米斯 大相徑庭,盡管她認(rèn)識這位小說家和他那個才華橫溢的兒子馬汀,而且非常喜歡他們父子倆的作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