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種立場各有所重,優(yōu)劣互見。其實,真要從事理解及詮釋,應該兼取其長。我們暫不考慮西方詮釋學的派別及人物,只就其實際運作提出下述看法。詮釋可以分為四個步驟。面對文本時,可以依序自問:
一、“它究竟說什么?”譬如,我們讀《論語》,看到孔子自承“五十而知天命”。這是他說的話,那么“天命”是指什么?難道真有一個能夠下達命令的天嗎?孔子真的知道了天命嗎?看來似乎沒有懷疑的余地。
二、“它想要說什么?”這時必須探討時代及思想背景。以孔子來說,當時仍有“天命有德的天子”之信念,但是現在天子失德、天下無道,天命是否隨之消失呢?因此,孔子的“知天命”,表示他發(fā)現了(不是發(fā)明了)自己的使命,這一使命源自于天。他要扮演“木鐸”的角色,周游列國,同時積極教育弟子,承先啟后以維持人間的高尚理想。
三、“它能夠說什么?”歷代學者對于《論語》的詮釋常有歧異,這表示一段文本具有獨立的生命,對每一時代,甚至對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啟發(fā)。啟發(fā)越多,原?貌也越難以辨認。不過,這些都是它“能夠”說的,也有參考價值。我們?yōu)榱嗣靼卓鬃右痪湓?,往往要遍查各家注疏,否則不敢輕易斷言誰?對誰?錯。
四、“它應該說什么?”這是最重要的一關,是我個人根據以上三個步驟所綜合的心得。我必須選擇及判斷,當然也可以提出創(chuàng)見,證實它“應該”是什么意思。譬如,孔子所謂“知天命”,是“下學而上達”的結果,從“四十而不惑”,通曉人間事理之后,再作根本思考,探尋人生的終極意義,最后肯定“天”是這一切的基礎。由此出發(fā),還須“順天命”,否則無法求得心之所安。最后才可抵達“從心所欲不踰矩”的至境。
以上四個步驟并非任何閱讀都需要的。往往我們只看原文,就直接認定它“應該”說什么。這時,“想要”與“能夠”都隱含其中。因此,一個人念書時,平常累積的知識與修養(yǎng)就扮演重要角色了。如果從事學術研究,撰寫一篇論文時,就須通過以上四個階段的訓練。
如此,我們介紹了邏輯思維、語言分析、現象與本質、理解與詮釋這四種方法,對于有心探討哲學的人來說,應該具有基本裝備,可以展開心靈之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