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從這里開始
甘地在本書的前言部分這樣說道:“在這里,我只想對自己經(jīng)歷過的事情談一些體驗。我的人生就是由這些體驗構(gòu)成的,因為是談自己的感受,所以就采用了自傳的形式”。在甘地著手撰寫自傳時,朋友曾提出這樣的忠告:自傳是西方文化特有的形式,請一定要謹(jǐn)慎行事。于是,甘地接受這個忠告,在撰寫自傳時并沒有采取自傳慣用的體裁。因此,在這部自傳中,我們看不到對于甘地反英獨立運動的絲毫描述,甚至是1930年3月發(fā)動的那場最知名的“食鹽進(jìn)軍”運動(抗議英國殖民政府食鹽公賣的運動)。甘地在自傳中講述了自己為了追求真理而進(jìn)行的自我控制和精神歷練,就像是講述平常往事一樣。甘地用自己的意志力堅持奉行嚴(yán)于律己的生活制度,這就是他“對于真理的體驗”。在書中他說道:“在過去的30年里,我一直為此而努力,渴望早日修成正果?!彼^的修成正果就是指“實現(xiàn)真我,從人類的禁錮中解脫,去侍奉神明”。雖然后人給了甘地“圣雄(偉大的靈魂)”這樣一個神化的圣人稱號,但甘地決不是什么神,他是和我們一樣有著七情六欲的人。這些都可以從這部作品中深切的感受到。
在非美國人中,圣雄甘地?zé)o疑是對奧巴馬影響最大的人物。
首先,奧巴馬的代名詞“change”就是從甘地的這句名言中獲得的啟發(fā):“你必須實現(xiàn)自己想在世上所見到的變化”。2008年10月2日,就在甘地誕辰日這天,奧巴馬向甘地財團傳達(dá)了自己對甘地的敬意。奧巴馬希望改變后的世界,是一個超越了人種、性別和社會地位的和諧社會。而甘地主張的“非暴力不抵抗”,祈愿的是印度的獨立與和平。因此,奧巴馬的想法剛好與甘地的理念不謀而和。
甘地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甘地認(rèn)為:真理就是神明,這是全人類共通的,不論人種和宗教的差異。不管是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印度教,只要遵從了這一點就是正確的。神明只有一位,但抵達(dá)神明的道路卻有很多條。
甘地身為印度教徒,卻精通其他所有宗教,他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視點來審視自己和這個世界。因此,也只有甘地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
此外,甘地還說過:能否到達(dá)真理,最重要的是不要偽裝自我,而要去克服自己內(nèi)心的懦弱和不安。在本書中,甘地以“我對真理的體驗”為題,將自己的經(jīng)歷毫無保留地袒露給讀者,沒有偽裝,也沒有慚愧。這就是甘地。
在總統(tǒng)選舉中,美國人民選擇了奧巴馬,因為在他們看來奧巴馬最適合高喊“change”。接下來,就看奧巴馬能否像甘地一樣,忠實于自己心中的理想,毫無偽裝地堅持“change”。而我則會一直關(guān)注事情的進(jìn)展。
【英語達(dá)人點評1】
撲滅麥凱恩之火的水
現(xiàn)在重讀《時代周刊》(2008年10月27日版)在總統(tǒng)大選之前刊載的封面人物文章,仍會感到意猶未盡。報道稱是否擁有總統(tǒng)應(yīng)具備的“器量”——亦可稱之為氣質(zhì)(temperament),決定最終的勝敗。
“性格”一詞有兩層意思。一層是一眼望穿的“personality”;另一層是隱藏著的“character”。前者又叫面具(persona),它同帽子(hat=和personality一樣能被看到)一樣能被輕易識別,因此是風(fēng)性的(容易改變)。而后者是指氣質(zhì),它接近于脊椎、骨氣等看不到的人的本質(zhì)與器量。人的骨頭鈣含量高,所以是石性的。政治家本來應(yīng)該是石性的,應(yīng)該堅持自己的信念(石),而不能像演員和記者那樣,變色龍般地根據(jù)角色需要不斷改變氣質(zhì),立場——但是,很遺憾的是像這樣墻頭草似的政治家卻在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