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蓉蓉
眷村菜是臺灣族群融合的最佳寫照,眷村菜里面什么食材什么菜系都有,南北口味混搭,本省外省并存。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生活卻很有創(chuàng)意,但創(chuàng)意是怎么來的?其實創(chuàng)意就是無中生有!眷村媽媽是廚房的魔術(shù)師,眷村因為窮,訓(xùn)練大家有什么做什么,想辦法變出各種菜出來。小孩的創(chuàng)意基因源自于父母,什么東西都沒有的時候,第一個想法都不是買的,都是想法兒變出來的!
王蓉蓉 眷村子女第二代,眷村料理傳承者。現(xiàn)與兩個可愛的女兒住在一起,以美食為嗜好,沿襲且嘗試開發(fā)各種眷村料理,分享給所有對于眷村有美好記憶與印象的饕客。著有《偉忠姐姐的眷村菜:一點兒錢養(yǎng)活一大家子的27道記憶美味》和《偉忠姐姐的眷村菜2:王家秘傳33道吹牛好菜》。
當初國民黨部隊來臺灣的時候,幾乎全國各省的人全都到位,一個眷村最起碼有十幾個省的人在里面,在口語上南腔北調(diào),在菜肴上是各地佳肴,而且都是家常菜,表現(xiàn)自然就豐富;大家在眷村里相濡以沫,互相較量功夫,互補有無,互相供需,形成各種不同的“南北合”,因此各省家常菜的精華都在眷村!
尤其眷村占臺灣的人口約五分之一。一個地方的文化開展,一定是從“吃”開始。眷村帶來了各省吃的多元文化,像牛肉面是外省老兵帶來的,傳統(tǒng)菜市場里所販售的各種餡餅、水煎包、燒餅、油條、鹵菜,也陸續(xù)成為臺灣一般民眾熟悉的小吃。記得小時候帶便當,很多臺灣同學(xué)喜歡交換吃我家的便當,所以“眷村菜”是很多人的共同回憶,而且全世界再也找不到與臺灣相同的眷村文化了,她是完全在臺灣這塊土地發(fā)展出來的本土文化,又有趣又溫馨,值得介紹給大家。
我在臺灣出了兩本書——《偉忠姐姐的眷村菜》,描述的是我們家的眷村菜,是我們家的感情菜譜,我媽媽與家人熟悉的菜,不能代表所有的眷村菜,但多少能記錄眷村文化的發(fā)展,一段充滿“味道”的故事。
眷村菜市場
眷村菜市場對我影響很深,我小時候?qū)Σ耸袌龅牡谝粋€印象,是跨在李伯伯肩膀上看到的,到現(xiàn)在都還記得從高處看下來菜市場人來人往的感覺。市場里有很多味道,眷村菜就跟那個菜市場一樣,充滿了各種味道!你的鼻子如果像《香水》那本書的主角一樣,大概一聞那個味就知道,啊,到了眷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