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關死后生活的傳統(tǒng)觀念

最后的舞蹈:關于死亡 作者:(美)德斯佩爾德


1 有關死后生活的傳統(tǒng)觀念

人死后生命以某種形式繼續(xù)存在的觀念,是人類持有的最古老的看法之一。在一些最早的墳墓里,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四肢被捆綁成胎兒在母腹中的姿勢的骷髏,這也許表明了人死后“轉(zhuǎn)世”為另一生存形式的信念。(這種或那種形式的轉(zhuǎn)世,在宗教史上被描繪為“死后生活最持久不衰的形象”。)[5]在傳統(tǒng)社會里,死亡代表狀態(tài)的一次改變,從活人的國度進入死人的國度的一種轉(zhuǎn)變。

接受審判構(gòu)成有關人死后會發(fā)生什么的許多信念的一個關鍵特征。例如,在傳統(tǒng)夏威夷人各種死后生活的觀念中有一個認為,冒犯了一位神靈或者傷害過他人的人,死后要受到永恒的懲罰[6]。這種卑劣的靈魂成為一個四處流浪的幽靈,“永無居所,永挨饑餓”。祖宗神靈有能力懲罰和獎勵豁免的靈魂,甚至可以送它重返人間。當一個人沒有疼他(她)的親友照料尸體、得不到祖宗神靈的庇護(幫助靈魂找到前往死者國度的路)時,災禍就會降臨。因此,前世活得有價值的人來世受到歡迎,而犯下世俗罪行者如果不懺悔或者改弦更張,就

(P.493插圖的文字說明)

一位塔布提人酋長的天葬平臺在威廉·霍奇斯(William Hodges)的這幅畫中得到了描繪,時值庫克船長18世紀70年代第二次航行南太平洋之際。

在由看不見的靈魂(他們可以對活著的人施加善或惡的影響)占據(jù)的世界里,一位酋長或者其他重要人物的去世引起場面壯觀的悼念活動。哀悼儀式由領哀者(右)主持,他通常是一位牧師或者死者的近親。領哀者身穿精心制作的珍珠貝服裝,頭插熱帶鳥羽毛。一邊搖擺身軀弄得珍珠貝鳴器格格作響,一邊揮舞一件配上鯊魚牙齒的木制長槍。陪伴領哀者的其他男子手持武器,可以用他們的方式攻擊任何人,以此確保安葬儀式在既不冒犯活者、也不冒犯死者的氣氛中順利進行。

(上圖)威廉·霍奇斯畫,主教博物館收藏

(下圖)主教博物館收藏

會受到懲罰。戀家的夏威夷人行善積德的回報就是與最親近者團聚:戀家者自己的祖先。

欲了解產(chǎn)生這樣一種不朽觀點的社會意識,必須將西方文化中的自我觀念暫時放在一邊。想象這樣一種思想吧:它反對強調(diào)個性和自我,主張群體特性囊括一切。家庭、氏族和國民,這些社會群體代表著共有意識的匯集,個體的思想和行為均包含在內(nèi)。因此,傳統(tǒng)信念更加關心的是社群及其共同傳統(tǒng)的延續(xù),而不是個體的生存。個體分享群體的生活,是群體最終命運的組成部分,而群體命運是一種超越死亡的命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