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強:激發(fā)孩子的壯志雄心(1)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作者:成墨初


自強自主是事業(yè)成功的支柱,也是人生的坐標。依賴別人者,心無進取,學無長進,得過且過,碌碌無為,一旦面對挫折與困難,便束手無策;而自主自強者,能夠正視弱點,刻苦拼搏,使人生的道路越走越順暢。

慧慧一度癡迷言情小說,不僅成績滑坡,還精神不振。但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說不看就不看,克制力非常強。她的強大的自制力量并非天生,而是得益于父母從小對她進行的意志力的培養(yǎng)。一般來說,父母會在孩子成功之后給予贊美和鼓勵,對孩子活動過程中的努力視而不見。而慧慧的父母很看重女兒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努力,不管結(jié)果如何,首先會對她克服困難達到目標的精神給予鼓勵。有時,她用心做一件事而不能成功,也曾想放棄,這時父母會鼓勵她“再試試看”、“能不能換一種辦法”;完成起來確實有困難時,又會在行動上幫助她。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或多或少會遇到挫折、困難。旅途茫茫,靠的是要自己去努力拼搏、奮斗、進取和把握。然而,遺憾的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父母對子女嬌生慣養(yǎng),百依百順,怕孩子受累受苦,沒有培養(yǎng)孩子的吃苦精神和堅強的意志。

這些處在“溫室”里的“幼苗”不知天高地厚,不了解人情世事,沒有學會自主自強,只會大手大腳地花著父母親的血汗錢,毫不吝惜。如此不自強自主者,一旦脫離“溫室”怎能經(jīng)得起人生風雨的考驗,怎能克服前進中的困難與挫折呢?更談不上如何振興家業(yè),為國家為社會做點貢獻了。

在發(fā)達國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視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發(fā)達的市場經(jīng)濟要求社會成員必須具備這種能力和精神。

20年前,于超的爸爸剛剛大學畢業(yè),不久,因為車禍工傷到上海就醫(yī),后來,下肢癱瘓的于超爸爸在上海安了家。

過日子不能單單依靠爸爸的工傷撫恤金,6年前,于超的媽媽就干起扛液化氣鋼瓶的工作。別人家的液化氣用完了,就打個電話來通知于超的媽媽,她趕過去,拎起空瓶去灌氣。灌滿的鋼瓶有30多公斤,于超媽媽力氣不足,鋼瓶扛不到肩上,就雙手抱起鋼瓶,一樓二樓要送,五樓六樓也要爬上去送。6年來,她差不多每天都送鋼瓶,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一天要送一二十趟。

于超6歲那年得了哮喘病,在服藥治療的過程中,他的腸胃受到刺激,幾乎所有的腸胃病他都得上了。最嚴重的腸系膜淋巴結(jié)腫大,這病做手術(shù)不會有什么效果,藥也不能多吃。發(fā)作的時候很疼,媽媽抱住他,他會猛然從媽媽懷里躥出去躺倒在地上。有時候上著課就疼起來了,他就一邊用鉛筆盒頂住肚子,一邊聽老師講課,如果陣痛10來分鐘能過去,于超就會在教室里堅持下去。

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過分地照顧甚至溺愛自己的孩子,其實,這是對孩子自尊心的一種傷害。這些父母只是把孩子視做自身的一個附屬物,而沒有把孩子看做人格上完全獨立的一個人。

如果把成功比做大廈,那么頑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就是撐起成功的柱石。只有自尊自強的人,才可能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父母要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面對挑戰(zhàn)、克服困難、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培養(yǎng)孩子的自強意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