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和姐姐重新投入學習和寫作,對生活充滿信心和憧憬的時候,我19歲生日到來了。那天早上媽媽給我穿衣服,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右手臂沒有知覺。我認為是自己翻不動身睡覺時壓得不活血,姐姐在一旁卻嚇哭了。媽媽也慌了手腳,忙把姐姐春曼鎖在家里,借了一輛手推車帶我去醫(yī)院看病。由于我體質(zhì)不斷下降導致多發(fā)性神經(jīng)根炎,又名“格林巴利綜合癥”。我問醫(yī)生:“阿姨,治這種病是不是要花很多錢呢?”醫(yī)生轉(zhuǎn)向母親說:“你先去交2000元住院押金吧。”我知道媽媽兜里沒有那么多錢,家里也沒有,就堅持不住醫(yī)院,強烈要求回家。我安慰媽媽說:“我現(xiàn)在感覺好多了,咱們回家打幾天吊瓶就能好!”媽媽拉我回家的路上邊走邊哭,念叨著爸爸的名字希望他能保佑我快點好起來。很快我從脖頸以下全都失去了知覺,全身上下只有眼睛能動,喉嚨吞咽食物也很困難。媽媽為給我治病求親告友,最后到了債臺高筑的地步,筋疲力盡的媽媽每頓飯只吃咸菜疙瘩就白飯,把僅有的一點青菜省下來給病重的我補充營養(yǎng)。我又想到了死,想讓媽媽和自己都解脫。我在一篇文章里寫道:“我實在不想、不忍心讓媽媽為我治病四處奔波,我不愿讓媽媽為女兒治病看別人的臉色,媽媽已經(jīng)是忍辱負重,債臺高筑了,我不能再讓親愛的媽媽苦下去了!”我拒絕用藥,也不肯吃東西。深夜從昏睡中醒來,看到滿面淚痕的姐姐守在身邊,我問:“我是不是要死了呢?”姐姐含著淚水強作歡顏地告訴我說:“醫(yī)生說你的病情已經(jīng)控制住了,只要按時吃藥打針很快就會康復的?!苯憬阕谖疑磉吔o我讀海迪姐姐的《生命的追問》和海倫?凱勒的《假如再給我三天光明》。我邊聽邊流眼淚,我知道姐姐的用意,我說我想寫字,姐姐想辦法把鋼筆用橡皮筋綁在我稍稍還能動一點的左手腕上(右手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知覺),又艱難地給我鋪好稿紙(姐姐的全身肌肉已經(jīng)萎縮無力)。我努力地寫字,向生活發(fā)出了我最后的呼喚——《假如生活肯再給我一次機會》。這篇2000字的自傳體文章我整整寫了三個晝夜,由于時而昏睡,手不住地顫抖,字跡寫得歪歪斜斜,姐姐幫我填寫了信封郵寄給了北京的趙澤華姐姐,這篇對生命的渴望呼聲發(fā)表在1995年第6期《中國青年》雜志上。在愛心的關懷和親情的鼓勵支撐下,在經(jīng)歷了那樣三天三夜的痛苦和艱辛磨煉之后,生活的大門又一次向我敞開了。
在我的病情逐漸好轉(zhuǎn)之后,我和姐姐春曼又投入到了我們熱愛的文學寫作當中。我和姐姐春曼寫的散文、小說、詩歌先后在《新青年》、《家庭生活指南》、《三月風》以及《家庭百事通》等報刊雜志上發(fā)表。2002年7月,姐姐寫的《生命,無法拒絕的那份苦澀和美麗》和我寫的《命運是海,我是帆》在《中國殘疾人》雜志社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lián)合舉辦的“生命禮贊征文”中分別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
開書亭,辦熱線,笑對人生
成年之后,尤其是身邊的表姐妹有的考學走了,有的走入社會參加工作,我和姐姐面對家庭的窘?jīng)r也開始在思考著一個問題,怎么賺錢養(yǎng)活自己,分擔媽媽肩上的重擔。由于生活困難,媽媽已節(jié)省到不能再省的地步。在我們生病住院時,她怕給年齡已大的外婆添麻煩,一天只吃一頓飯,舍不得去買一點吃的,這些情景都歷歷在目,我和姐姐商量著想找份事做。但是身體健全的人找工作都很難,何況是我們這對重殘姐妹呢?生活的壓力向我們步步緊逼。我們給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的副主席兼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孫大姐信箱》的節(jié)目主持人孫恂大姐寫去一封信,傾訴了我們內(nèi)心的苦惱和迷惘,孫大姐很快就給我們回了信,她非常理解、支持我們,鼓勵我們說:“走出去,自己獨立起來。”她建議我們開一個書報亭或毛衣編織店。有了孫大姐的支持和鼓勵,我們好高興,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開一個書報亭。孫大姐在北京臥病期間給我們親筆題寫了“培君書亭”的店名。1997年在賀歲的爆竹聲中,書亭開業(yè)了。
媽媽每天推著我,送我到書亭,再返回家里照顧重殘的姐姐。有一天媽媽給我送中飯,天很冷,細碎的雨滴夾雜著初春的風沙打在面頰和手上很痛。為了能讓我吃上一口熱飯,媽媽把飯盒焐在懷里走得很急,在鉆過一個鐵柵欄時頭被鐵釘扎破縫了四針。弟弟聞訊趕到醫(yī)院,媽媽說的第一句話卻是:“飯要涼了,快送給你姐姐吃!”那一頓飯我是就著淚水咽下的。那年冬天弟弟東海冒著零下三十多度的氣溫,接姐姐回家,路上遇到塞車,等通車后回到家里人已經(jīng)凍得僵硬。我們坐在輪椅上大小便不能自理,不敢喝水、吃流動食物,由于身體缺乏水分經(jīng)常引發(fā)咽喉炎,渾身乏力。但是,我們就是這樣在媽媽和弟弟的理解和支持下堅持自立,盡管辛辛苦苦每月只能掙得百元左右的收入,但我們心里是快樂和充實的。
我和姐姐熱愛文學,與文學交流就是一個戀愛的過程,當一篇文章完成后,似乎就是一個生命的誕生。文章發(fā)表后,我們經(jīng)常能收到一些陌生朋友寫來的信,最多的時候一天就能有130封,給我們寫信的有軍人、學生、教師,也有社會青年和國家公務員。他們在向我表示欽佩和鼓勵的同時,也向我傾訴了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苦惱和心里的小秘密。面對這些來信,我們每一封都認真閱讀,很受感動,然而由于經(jīng)濟和精力有限卻不能一一回復,心里很不安。有一個上海女孩兒在信中告訴我們,她16歲那年被自己的親生父親強暴了,母親知道后非但不保護、呵護她,反倒用惡毒的語言詛咒和傷害她,這使她很自卑和無助,又擔心事情會被老師和同學知道了自己沒臉做人,每天都生活在不安和恐慌中。她好想能有一個人聽她傾訴,但是又不能向身邊的朋友講,就給我們寫了這封信。然而卻沒有勇氣留下通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