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朝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2)

南明史略 作者:謝國楨


乙、內閣與宦官的沖突明初的皇帝還能親自執(zhí)行統(tǒng)治權;到了宣德以后,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掌握政權,所謂"三楊柄政",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實,自此以后內閣之權就加重了。但在另一面明朝宮廷內擁有"批紅"實權的宦官,如英宗時的王振等起來與內閣對抗。在情勢上,內閣之權是敵不過為皇帝所親信的宦官,雖在明朝的前期,雙方就已不可避免地發(fā)生磨擦。到了憲宗見深以后,皇帝經常地一二十年不見朝臣,宦官成為皇帝的代理人,內閣自然變成了宦官的附屬品;所以世宗厚熜時的閣臣徐階、高拱等必須勾結宦官才能保持職位。最后熹宗時大宦官魏忠賢掌握了皇帝的實權,貪贓枉法,無所不為,內閣成為他的私人機關,國事越發(fā)地不可收拾了。

丙、士大夫階層與內閣宦官的紛爭明朝以八股取士,叫做"科舉",特別重用"甲科"出身的進士,而"乙科"出身的舉人,就很難升遷調用。至于秀才那只能在鄉(xiāng)里間混吃騙穿,依勢凌人借以自重。他們在政治上的出路較狹窄,和在朝的統(tǒng)治者有矛盾,并多少認識清楚些統(tǒng)治者的罪惡。至于那些進士,除了授職編修、檢討之外,多數(shù)是任用為六科給事中或御史等職。這種官的職掌大半是主持風紀,以至上章封駁,所以他們非揭露內閣與宦官的隱惡,不足以自顯其名高,并借此得到輿論的支持而穩(wěn)固其權位,因此形成了士大夫與內閣對峙的局面。所謂"門戶之爭",就是明末的黨爭,反映了明朝統(tǒng)治階級內部代表新舊兩大集團的尖銳矛盾;而黨爭主要的表現(xiàn)在于爭取執(zhí)政權。到了萬歷天啟年間,內閣與宦官互相勾結,弄權柄政,閹黨魏忠賢等大權在握,代表舊的,已腐朽的地主階級利益,恣意兼并土地,搜括天下的財富,無惡不作,弄得公私交瘁,民不聊生。這時地主階級中比較開明的士大夫,以顧憲成、高攀龍、李三才等為首所組織的東林黨,勃然興起,抨彈時政。他們主張保護東南兼營工商業(yè)的地主階級的財產和利益,首先起來與閹黨作堅決的對抗。不久繼東林而起的又有張溥、張采、陳子龍等所組織的復社和幾社,參加的社員有地主階級中下層的知識分子以及小市民,人數(shù)眾多,幾乎達二千多人。他們對于丑惡的閹黨,繼續(xù)展開劇烈的斗爭,一直到清兵入關,他們大部分轉變?yōu)榭骨宓闹袌匀宋铩?

總之,東林和復社雖然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并且還受到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但他們主張改良明朝的政治,鏟除舊的惡勢力及禍國殃民的閹黨,是與人民利益一致的,在當時是起了進步作用的。所以閹黨不惜用各種卑鄙手段來排斥這些進步人士。這就不僅促使明朝政府趨于傾覆,而且阻礙了中國社會的前進。無權無勢的士大夫,所組織的東林黨和復社,自然經不起閹黨惡勢力所摧殘,到了熹宗天啟年間,閹黨對東林黨人士大肆屠殺,當時能免于迫害的寥寥無幾。而那時明朝局勢也"危如累卵":在外,滿洲侵擾遼東,日趨緊迫;在內,饑餓線上的人民,亦已準備揭竿而起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