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即位之后,首先鏟除魏黨,銷毀《三朝要典》,重新起用東林黨人錢龍錫、倪元璐等,組織內閣;派袁崇煥等去鎮(zhèn)守寧遠,整理軍備,鞏固邊防。這一系列的措施仿佛是勵精圖治,呈現(xiàn)出一番新的氣象;但我們可以從下列的事實方面,來看他是怎樣地應付越來越猖狂的東北敵人和越來越凋敝的民生問題。
甲、水深火熱中,人民擔負的激增。萬歷天啟以來的虐政,已經弄得民窮財盡,尤其是不斷地增加田賦來供應防遼的軍餉。這項"遼餉"增加人民的擔負每年為五百二十萬兩,人民已不堪其苦。崇禎帝即位后,根本就沒有決心來刬除萬歷以來的弊政和拯救人民的痛苦;相反地,因為一方面要防御外患,一方面更忙著鎮(zhèn)壓農民軍,就除了再增加"遼餉"一百四十萬兩以外,又千方百計地想出"因糧"、"溢地"、"事例"、"驛遞"種種名目來搜刮。"因糧"是因舊日的糧額,更為加派賦稅;"溢地"是民間的田地,溢出于糧冊上原額的,再核實輸納;"事例"是地主富民,可以出錢捐監(jiān)生:"驛遞"是裁減驛遞費用,充作軍餉。把它全部用作鎮(zhèn)壓農民軍的軍費,名叫"剿餉",每年共計銀二百八十萬兩。還有因為要剿殺農民軍非練兵不可,所以又增加"練餉",每年銀七百三十萬兩。這些就是明末最大的暴政,所謂"三餉",總算起來每年先后共增賦一千六百七十萬兩,人民擔負之重,超過了明朝任何一個時期。"剿餉"和"練餉",原定是臨時的增稅,所以崇禎帝還假惺惺地說:"勉從廷議,暫累吾民一年",《明史》卷二五二,《楊嗣昌傳》。實際上每年增加下去,并未停止;而這筆款項也并沒有拿去練兵,只是肥了統(tǒng)治集團,害了老百姓而已。徐鼒:《小腆紀傳》卷二十四,《楊德璟傳》。
乙、抗清政策的搖擺不定。崇禎年間東北的局勢,雖然緊張,但滿洲的力量還不夠強大;遼東各城雖然失守,但明朝英勇的將軍們孫承宗、袁崇煥等仍控制了關外寧遠(遼寧興城)、錦州等四城。而寧遠戰(zhàn)役也曾大敗過滿洲的軍隊;如果崇禎帝運用得當,是能夠制止?jié)M洲入關的。但是崇禎帝為了要絞殺農民軍,對于滿洲沒有堅決的策略,朝令夕改,將吏也隨時更調,給予清兵以入侵的機會。
顯然地,崇禎帝是完全為了統(tǒng)治階級本身利益著想的。他感覺到農民起義對于統(tǒng)治者的威脅,更遠過于關外的滿洲。他繼承一貫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對于防御遼東敵人的戰(zhàn)略,是以農民起義情況的緊張或松弛為轉移的。他寧肯對敵人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甚至當農民軍聲勢強大狀況之下,他可以命令總兵吳三桂撤回寧遠防守的軍隊,放棄關外的土地,送給滿洲,而不肯放下絞殺農民軍的屠刀。黃鴻壽:《清史紀事本末》,卷五,《順治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