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新的社會視野(5)

牛津歐洲史(第三卷) 作者:(美)羅賓·W·溫克


尼采從未意識到他在知識圈之外的影響力,因為他的作品在他開始發(fā)瘋前并不出名,而且直到他死后才被廣為翻譯和流傳。即使到那時,要完全理解那些品仍然不易。他的推理復雜而不確定,甚至有些模糊。他并不以哲學家慣用的散文體進行創(chuàng)作,而是采用一種無韻詩(blank verse)的格式抒發(fā)思想。此外,其作品并非是結構嚴謹?shù)淖h論文,而是更多地使用警句和格言來吸引讀者的關注。關于信仰他寫道,“凡事無實,一切兼可能”(Nothing is true;everything is allowed.);關于苦難和進步,他認為,“人稱為高級文化之一切,實基于殘忍之凈化與濃縮”(Almost everything we call higher culture is based upon the spiritualizing and intensifying of cruelty.);關于宗教,他宣稱,“上帝死了,我們把他殺死了。”(God is dead. We have killed him.)因此,人應獨自站立,依靠自己的意志:“你將成為你自己?!保?You shall become who you are.)

如此強有力且高深的思想具有無窮的價值,而這也是此類預言家面臨的一大古老的負擔,即那些審讀者將隨意闡釋并運用其思想。尼采顯然沒有預見到狂熱的民族主義者、種族主義者以及法西斯主義者,用他的話來說將“走向光榮”,而且尼采毫無疑問也鄙視這些人。尼采曾使很多人激動、憤怒甚至備受激勵,但其思想及聲望卻最終難逃被殘暴的納粹政權歪曲與剽竊的命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