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將部隊向后撤收,放棄武力征戰(zhàn)的行動,他帶著恭敬的態(tài)度去參拜圣彼得大教堂,等到完成禮拜的儀式之后,將自己的長劍和匕首、胸甲和斗篷、銀十字架和黃金皇冠,全部奉獻在使徒的墓前。這種宗教的熱忱主要還是出于幻覺或策略,利益的著眼不僅強烈而且持久不變,倫巴底人的習性就是愛好武力和掠奪,對于他們的君王和人民來說,一直縈回在心就是意大利的混亂局面、羅馬人的手無寸鐵、新主子的放棄武力?;实垲C布最早的詔書,他們公開宣稱要成為圣像的捍衛(wèi)者。勒特普朗德入侵羅馬涅(Romagna)行省,從這個很特別的稱呼可見一斑?;浇痰奶毓茌爡^(qū)毫無反抗,被他的民政和軍事力量所降服,一支外國軍隊首次開進拉文納這個強攻不下的堡壘。威尼斯人主動積極發(fā)揮海上優(yōu)勢,很?光復這座城市和堡壘,信仰虔誠的臣民聽從格列高利的告誡,不要把利奧個人所犯的罪行算在羅馬帝國的頭上威尼斯的歷史學家約翰?薩戈尼努斯(John Sagorninus)和元首安德魯?丹多羅(Andrew Dandolo),保存格列高利所寫的這封書信。保盧斯?迪亞科努斯(Paulus Diaconus)提到拉文納的失守和光復,但是我們的編年史家帕吉、穆拉托里等人,無法斷定日期和有關情節(jié)。
希臘人不在意倫巴底人的附和從命,然而重視他們的冒犯行動,這兩個民族在信仰方面一直帶有敵意,要用危險而反常的聯(lián)盟關系來化解雙方的歧見。國王和太守進?去占領斯波萊托(Spoleto)和羅馬: 這場風暴很快消失,沒有產(chǎn)生任何成效,但是勒特普朗德的策略使意大利提高警覺,帶來的困擾是要就敵對行動和停戰(zhàn)協(xié)議兩者作一抉擇。勒特普朗德的繼承人是阿斯托法斯(Astolphus),他宣稱自己是皇帝也是教皇的敵人。拉文納在武力攻打或陰謀叛逆之下被敵人奪取有關這方面的論點是見仁見智,要看你使用阿納斯塔修斯的哪一種抄本。
這場最后的征戰(zhàn)終結太守的職位,從哥特王國滅亡和查士丁尼的時代開始以后,太守一直運用從屬的權力統(tǒng)治這個地區(qū)。羅馬受到召喚要承認勝利的倫巴底人是他們合法的統(tǒng)治者,每?市民為了贖身,每年要繳納一個金幣作為貢金。要是他們不遵從命令,就會被毀滅的刀兵嚴懲。羅馬人始終猶豫拖延,不斷懇求和抱怨。直到最后教皇越過阿爾卑斯山,獲得一位結盟者的保證,他不僅提供友誼的幫助,還對倫巴底人展開報復的行動《卡洛利努斯法典》登錄教皇寫給“鐵錘”查理、丕平和查理大帝的書信,是最后這位君王派人在791年所編纂。最早和可信的抄本保存在維也納的皇家圖書館,經(jīng)過蘭貝修斯(Lambecius)和穆拉托里整理后出版。
威脅羅馬的蠻族才被軍隊和談判所阻止。
格列高利一世在極為困苦的狀況下,要向那個時代的英雄?物“鐵錘”查理(Charles Martel)懇求援助。查理雖然用不起眼的頭銜像是皇宮總管或公爵統(tǒng)治法蘭西王國,但是他打敗薩拉森人取得光耀千古的勝利,把自己的國家甚或整個歐洲從伊斯蘭的枷鎖下拯救出來。查理用適當?shù)亩Y儀接見教皇的使臣,除了從事友善而無效的斡旋之外,即使想要完成最重要的占領行動,卻由于他的壽命過于短促,無法對意大利的事務進行干預。他的兒子丕平(Pepin)傳承全部的權力和德行,負起羅馬教會捍衛(wèi)者的職責,宗教的愛好和榮譽激起法蘭西君主的熾熱情緒。臺伯河畔的情勢極為危急之際,所盼望的援軍卻還在塞恩河河邊。要是考?到距離遙遠的災難,我們的同情心也會冷淡下來。教皇斯蒂芬三世在全城欲哭無淚的狀況,采取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是親自拜訪倫巴底和法蘭西的宮廷,抗議敵人極不厚道的行動,或是使朋友產(chǎn)生憐憫和義憤之心。他用連禱和演說安撫公眾不要灰心喪志以后,在法蘭西君主和希臘皇帝的使臣陪同之下,展開這趟極為辛苦的行程。倫巴底國王仍舊固執(zhí)己見態(tài)度強硬,威脅之辭無法平息羅馬教皇的怨言,也不能減緩他行進的速度。斯蒂芬越過潘乃阿爾卑斯山(Pennine Alps),在圣莫里斯修道院停憩,急著抓住保護人的右手,他知道無論是戰(zhàn)爭還是友誼都不會落空。他以使徒的繼承人身分受到妥善的接待,在接著來的會議中以及該年3月或5月的戰(zhàn)場上,他把所受的委曲表現(xiàn)在一個虔誠而又好戰(zhàn)的民族面前。等他再越過阿爾卑斯山已時不再是一個可憐的求援者,而是站在法蘭西軍隊前面的征服者,這些部隊由他們的國王親自率領。倫巴底人經(jīng)過一陣虛弱無力的抵抗,只有簽訂喪權辱國的和平條約,立誓要恢復羅馬教會的權利,尊重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阿斯托法斯一旦從法蘭西軍隊前面全身而退,立刻就忘記他的承諾而且要洗雪所受的羞恥。羅馬再度被倫巴底人的軍隊所包圍,斯蒂芬憂慮外高盧同盟因為倦怠而失去宗教的熱誠,迫得他用圣彼得的名義,寫出感人的書信來訴說他所受的冤曲和目前的需要教皇的敵人指控他們使用欺瞞的伎倆和褻瀆的語言,然而教皇的目的在于說服而非蒙騙。古代的演說家熟悉如何運用死者或神祇,只是用在這個粗俗不堪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而已。
使徒向他的義子法蘭西的國王、教士和貴族提出保證,即使他的肉體已死亡,靈魂仍然永存不朽。他們現(xiàn)在聽命和服從羅馬教會創(chuàng)始人和捍衛(wèi)者的呼吁,圣母、天使、圣徒和殉教者以及所有在天國的人,異口同聲認為有這種需要,而且肯定這是他們應盡的義務。財富、勝利和樂園用來獎勵虔誠的冒險行動,但要是他們讓使徒的墳墓、寺院和他的人民落在不忠不義的倫巴底人手里,這種疏忽所帶來的懲罰是永恒的詛咒。丕平的第二次遠征行動像第一次那樣迅速和順利,羅馬獲得拯救,讓圣彼得感到滿意。阿斯托法斯被外國主子鞭笞,使他獲得教訓,知道行事要公正,做人要守信。倫巴底經(jīng)過兩次懲處以后國勢凋敝,在二十年內(nèi)一直陷入衰弱和破落的狀況。他們的心情還不會自卑到那種地步,缺乏實力并沒有使他們產(chǎn)生愛好和平的德性,仍舊保持乖張的作風,用一再的主權要求、邊境入寇和攻擊行動來侵擾羅馬人,開始時并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等到接受羞辱的打擊就草草結束。這個陷入絕滅的王國在兩面都受到壓迫,南邊是熱誠而審慎的教皇阿德里安一世(Adrian?、?,北邊是丕平的兒子查理那個偉大而又走運的天才人物。教會和國家的英雄靠著公開和家族的友誼聯(lián)合起來,他們對趴俯在地上的討?zhàn)堈呤┮詿o情踐踏,表面上裝出一副和顏悅色和悲天憫人的樣子。倫巴底人僅有的抵抗是在阿爾卑斯山的關隘和帕維亞的城墻,丕平的兒子對前者運用奇襲加以攻克,對后者施予水泄不通的包圍。經(jīng)過兩年的封鎖以后,最后德西德里烏斯(Desiderius)這位土生土長的君王終于獻出自己的令牌和都城,向敵人投降。倫巴底人在外國的國王統(tǒng)治下,還是運用本國的法律,成為法蘭克人的弟兄,而不是變成他們的臣民,而且法蘭克人從同是日耳曼人的淵源中獲得他們的血統(tǒng)、習俗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