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語言孤獨(5)

孤獨六講 作者:蔣勛


 

這部小說就是把語言玩得這么妙。想想看,我們和家人、朋友之間,用了多少像這樣的語言?有時候你其實不是想問什么,而是要打破一種孤獨感或是冷漠,就會用語言一直講話。

宋江又問:“大姐,你白天都在做什么?”他當然是在探閻惜姣的口風,閻惜姣回答:“我干什么?我左手拿了一個蒜瓣,右手拿一杯涼水,我咬一口蒜瓣喝一口涼水,咬一口蒜瓣喝一口涼水,從東邊走到西邊,從西邊走到東邊……”這真的是非常有趣的一段話,閻惜姣要傳達的就是“無聊”兩字,卻用了一些沒有意義的語言拐彎抹角地陳述。

像這樣不是很有意義的語言,實際上充滿了我們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水滸傳》是一本真實的好小說,可是我不敢多看,因為它也是一本很殘酷的書,寫人性寫到血淋淋,不讓人有溫暖的感覺,是撕開來的、揭發(fā)的,它讓人看到人性荒涼的極致。

相較之下,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Ozu Yasujiro)把這種無意義的語言模式詮釋得溫暖許多。他有一部電影《早安》,劇情就是重復著早安、晚安的問候。接觸過日本文化的朋友就會知道,日本人的敬語、禮數(shù)特別多,一見面就要問好。電影里有一個小孩就很納悶,大人為什么要這么無聊,每天都在說同樣的話?

事實上,這些禮數(shù)敬語建立了一個不可知的人際網(wǎng)路,既不親,也不疏,而是在親疏之間的禮節(jié)。

但這種感覺蠻孤獨的。我們希望用語言拉近彼此的距離,卻又怕褻瀆,如果不夠親近,又會疏遠,于是我們用的語言變得很尷尬。在電影中呈現(xiàn)的就是這種“孤獨的溫暖”,因為當你站在火車月臺上,大家就會互相鞠躬道早,日復一日重復著這些敬語、禮數(shù),可是永遠不會交換內(nèi)心的心事。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水滸傳》的烏龍院那段與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早安》,兩者都是無意義語言。我稱它為“無意義語言”,是因為拿掉這些語言,并不會改變說話的內(nèi)容,但是拿掉這些語言后,生命到底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我不知道。

《水滸傳》是用較殘酷的方式,告訴我們:不如拿掉吧!最后宋江在烏龍院里殺了閻惜姣,是被逼迫的,使他必須以悲劇的方式,了結這一段無聊的生活、不可能維系的婚姻關系。而小津安二郎則是讓一個男子在火車上愛上一個女子,在劇末他走到她身邊,說:“早安!”說完,抬頭看天,再說:“天氣好?。 本瓦@樣結束,讓你覺得無限溫暖,實際上他什么也沒講。從這里也可以看到,最好的文學常常會運用語言的顛覆性,我們常常會覺得文學應該是借語言和文字去傳達作者的意思、理想、人生觀。是,的確是,但絕不是簡單的平鋪直敘而已。

倚賴變成障礙

有一個非常好的文學評論家講過一句話:“看一本小說,不要看他寫了什么,要看他沒有寫什么。如同你聽朋友說話,不要聽他講了什么,要聽他沒有講什么?!?/p>

很了不起的一句話,對不對?

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語言里面是羞于見人的,所以它都是偽裝過的,隨著時間、空間、環(huán)境、角色而改變。語言本身沒有絕對的意義,它必須放到一個情境里去解讀,而所有對語言的倚賴,最后都會變成語言的障礙。

寫《舌頭考》這篇小說時,寫到呂湘參加聯(lián)合國的會議,在會議中他看到來自愛沙尼亞的烏里茲別克教授受到資本主義社會學者的嘲笑,蘇聯(lián)、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便聯(lián)合退席抗議,他不知道自己應該站在哪一邊,是退席,還是留下來?他所反映的就是當時中國的處境,既是社會主義國家,又已經(jīng)和蘇聯(lián)老大哥鬧翻,進退兩難。

呂湘一生總是在考慮“要站對邊”這件事,導致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站錯邊的悲劇下場,被關在牛棚里,挨餓了很久。

“文化大革命”期間,呂湘坐過三年的牢。有一陣子,紅衛(wèi)兵搞武斗,雞犬不寧,呂湘給關在牢里忘了,餓了好幾天。他昏沉沉在牢里覺得自己已經(jīng)死了。死了的時候從胃中上騰一種空乏的熱氣。他知道,是胃在自己消化自己。呂湘有點害怕,便開始啃牢房上的木門。像小時候看到的老鼠嚙咬木箱一樣。把一塊一塊的木屑嚼碎,嚼成一種類似米漿的稠粘液體,再慢慢吞咽下去。

大陸“文革”的主角紅衛(wèi)兵都是些十幾歲的孩子,當他們把呂湘斗進牛棚里,又去斗另一個人時,就把呂湘給忘了,讓他待在牛棚里啃木頭,活了一段期間,這時候他開始思考語言這個東西。

外面的年月也不知變成什么樣子。呂湘覺得解決了“吃”的物質(zhì)問題之后,應該有一點“精神”生活。

他于是開始試圖和自己說話。

呂湘在很長的時間中練習著舌頭和口腔相互變位下造成發(fā)聲的不同。

這非得有超人的耐心和學者推理的細密心思不可。

到了“文革”后期,出獄之后的呂湘練就了一種沒有人知道的絕活。他可以經(jīng)由科學的對舌頭以及唇齒的分析控制,發(fā)出完全準確的不同的聲音。

我們小時候都曾經(jīng)玩過這樣的游戲,模仿老師或是父母的聲音,而有些人確實模仿得很像,就像鸚鵡一樣,但是他只是準確地掌控了聲音,沒有內(nèi)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