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8年修成的《四庫全書》是清朝官方編撰的古籍匯編。該書總計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共裝訂成36000余冊,內(nèi)容涉及諸多領域,其中包括中國先哲有關宇宙的論述。18世紀中國著名學者、歷史學家紀曉嵐是《四庫全書》的主要編撰者之一,他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中國古代宇宙觀寫下一段精辟的評論:渾天說視天體為一個球形體,人在球體外面觀看分布在球體外表的星象;蓋天說將天體看作圓冠形笠帽,人在笠帽下面仰頭觀看分布在笠帽內(nèi)側(cè)的星象;將兩頂圓冠形笠帽上下合在一起,可以合成為一個球形(由此看來蓋天說與渾天說并不矛盾);自漢朝起,一直到元末明初,古人一貫主張渾天說;然而至今,此學說早已失傳。
渾天說起源的時間實際上是在漢朝之前。有關渾天說的最早著錄見于公元前4世紀思想家慎到撰寫的《慎子》一書。在此書中,慎到指出:天體猶如一個圓形的彈丸,其中心豎軸為傾斜狀。與慎到同時期的哲學家惠施也曾暗示,大地為球形體。他指出:大地既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向南一直走,可以周而復始。公元前3世紀詩人屈原在《天問》中感嘆說:“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順橢,其衍幾何?”此句詩不僅涉及地球赤道直徑與兩極直徑的長短問題,并且還問及地表彎曲的曲率問題。公元前2世紀末天文學家落下閎,為了演示天文星象,制作了一個球形渾天儀。落下閎之后, 又有鮮于妄人、耿壽昌、揚雄等天文學家極力推廣渾天說。公元2世紀,天文學家張衡進一步完善了渾天說的理論,他不僅改進了落下閎的球形渾天儀,而且在《渾天儀圖注》中簡明扼要地闡述了渾天說。他指出:天與地渾然一體,兩者之間的關系猶如雞蛋;天為圓形如彈丸,地也為圓形如蛋黃并孤居在天體之中;天大而地小;天體內(nèi)有水,天包地猶如蛋殼裹住蛋黃。
張衡有關渾天說的論述,以及他的渾天儀,對后人的宇宙觀具有重大的影響。從許多古籍中可以看出,自漢以迄元、明,每一個朝代都不乏渾天說的倡導者。
除渾天說外,中國古代還曾流行另外一種宇宙觀,這就是紀曉嵐提到的蓋天說。有關蓋天說的經(jīng)典著作是《周髀算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