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童年與少年(1)

孔子紀 作者:劉方煒


孔子的童年應該有過一段短暫的幸福時光,那是在他的父親叔梁紇逝世之前,即孔子從出生到三歲的這三年間。

據(jù)《孔子家語》載:“梁紇取魯之施女,生育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顏氏徵在,從父命為婚?!?/p>

見《孔子家語·本姓解》(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這就是說,在叔梁紇與顏徵在結(jié)合之前,家中已經(jīng)娶有一妻一妾,并且育有九女一男十個子女。其中,唯一的兒子孟皮是個瘸腿的殘疾人。

《孔子家語》屬于孔氏家學系統(tǒng),出于孔子二十二代孫孔猛,據(jù)傳與《論語》同源。

詳見李學勤《失落的文明·一四九》《失落的文明·一五〇》(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其書記叔梁紇因為兒子是個瘸子,所以才“求婚于顏氏徵在”并娶其為妻。但顏徵在是否作為正妻進門?如果作為正妻進門,叔梁紇的原配妻子施氏如何處置?這些文獻上都沒有記載。其原配妻子施氏或依然在家?或早故?或因無子而出門?無考。無論如何,作為春秋時代“以勇力聞于諸侯”的著名武士叔梁紇的唯一健康的兒子,又是老年得子,孔子無疑在叔梁紇生前受到父親百般的寵愛。

《史記·孔子世家》:“丘生而叔梁紇死,葬于防山。”

今曲阜城東十四公里的防山之下有“梁公林”,即當年叔梁紇的下葬之處。

叔梁紇作為沒有封地的下級貴族,俸祿是家庭經(jīng)濟的主要來源。叔梁紇逝世,俸祿斷絕,這個有著九女二子的大家庭無疑會立刻面臨經(jīng)濟上的嚴峻局面。作為嫁入叔梁紇家僅僅四年的年輕妻子,在叔梁紇去世之后,要面對叔梁紇原來的妻妾,還要面對甚至比自己還要年長的名義上的子女,處境應該很是窘迫與尷尬,甚至會有一場不可避免的斗爭。家庭矛盾,自古亦然,況且是失去了經(jīng)濟上主要來源的窮困家庭。這個時候,顏徵在唯一的選擇,恐怕只有抱著幼小的孔子離開夫家,另尋生路。從此事的情理與以后的種種跡象來看,顏徵在此次離開夫家,應該是被逼無奈,并且受到了很大的精神傷害。

令人不解的是,顏徵在離開夫家之后,并沒有回到娘家所在的村莊(今顏母莊),而是選擇來到魯國的都城,住進了小巷闕里。這就給后人留下了一些猜測:顏徵在是否因為嫁給年齡比自己大了將近五十歲的叔梁紇(可能比她的父親年齡都要大)而與自己娘家鬧翻?或者因為自己的娘家貧困而無法回去寄身?千古之下,我們只能提出疑問,而無法作出回答。

顏氏是魯國大族,遠祖是邾國五世國君夷父伯顏,伯顏次子友封于小邾,顏氏家族即小邾國第一代國君顏友的庶支傳人,后移居魯國都城成為以相禮傳家的儒門,孔門弟子中有八人來自魯國顏氏家族

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仲尼門下顏氏弟子共有八人,分別為:顏路,顏回,顏幸,顏高,顏祖,顏之仆,顏噲,顏何。,也就是孔子的母族,可見顏氏家族人口眾多,也說明顏氏家族的世襲職業(yè)與孔子所教授的課程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guān)系。顏徵在作為一個年輕守寡的女人,帶著幼小的兒子,來到魯國都城,除了投靠本族親人尋求生路之外,無法作出更加合理的解釋。

顏徵在帶著小孔丘住進小巷闕里之后,具體靠從事何種事體養(yǎng)活母子兩人,文獻不載,因之無從查考。但古今人間生存事體情理大致相同,直到上個世紀的民國初年,中國社會依然保持著千載相襲的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的那種經(jīng)濟形態(tài)與人情事理,想來兩千五百多年前帶著幼子來到魯國都城的顏徵在所面對的也是這樣一個大致相當?shù)纳鐣h(huán)境。筆者從上世紀50代末至70代中期生活在曲阜古城,對古城的人情世故與生存狀態(tài)有著清晰的記憶,那時沒有固定職業(yè)的孤兒寡母人家,無非是靠替人縫補漿洗為生,或者請親戚朋友延攬一些手工活計在家里加工,賺取些許實物或現(xiàn)金報酬,艱難維持生計。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顏徵在和小孔丘的生存狀態(tài),是否也距此種生存狀態(tài)不遠呢?

關(guān)于顏徵在和小孔丘居住的“闕里”,需要在這里做一分疏??鬃又笏f的“闕里”,成為孔子故居的代名詞,甚至是曲阜的別稱。但在孔子幼時,闕里只是魯國都城內(nèi)的一條街道或小巷?!瓣I”在古代是一種表彰性的建筑物,通常建在宮殿、祠廟、陵墓之前,與后世的牌坊有類似的功能。形狀為“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臺,臺上起樓觀。以兩闕之間有空缺,故名闕或雙闕。有的用石雕砌而成,為記官爵、功績和裝飾之用”。

見《辭?!罚?989年版縮印本,頁994(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翱讖R東南五百步有兩石闕”,

見《水經(jīng)注·卷廿五·泗水》(華夏出版社2006年版)?!肮拭I里,蓋闕里即闕下之里也”。

見顧亭林《日知錄·卷三十一·闕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古代里巷通稱,里即是巷,巷即是里,所謂“闕里”,就是魯國都城一處石闕后面的小巷子。作為魯國的都城,大型宮殿的群體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宮殿前表彰性的“闕”也應該不止一處。但只有孔子故居前的“闕”因“里”之名而名留千古,至于當年那兩個左右相對峙的“石闕”究竟是何來歷?為了表彰誰人而建?反而被歷史淹沒了。

顏徵在選擇在此居住,應該是為生計著想。石闕所在,應有宮殿巍峨、豪第林立,貴族世卿人家總是需要一些幫傭和手工業(yè)者為之服務(wù)。作為一個拉扯著幼子的婦道人家,所能賴以為生的,只能是這樣一些活計。但是,可能讓顏徵在沒有意料的,在這種地方居住竟然成全了小孔丘幼年的禮樂教育。

周王朝是一個以禮樂制度立國的封建朝代。作為周王朝的重要邦國,魯國在立國之初就享有使用天子禮樂以祭祀文王的特權(quá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