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子與老子相見的意義
儒家和道家,是先秦時期中國本土所創(chuàng)立并流傳至今的兩大思想流派。
雖然“道家”一詞不見于先秦文獻,但不可否認的是,被后世稱為“道家”的思想體系和主要著作大部分產(chǎn)生于先秦時期。
道家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伯禽自周赴魯就國之時所攜帶的周公為之刻于金人之背上的《金人銘》
見本書第二章相關(guān)注釋。和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所作的考父鼎銘文
見本書第二章有關(guān)論述。。按照胡適先生的說法,這種后來被稱為“道家”的以柔順克剛強的思想體系,實在是殷商民族的教士——原始的“儒”所奉行的處世理論與原則?!叭迨且竺褡宥Y教的教士,他們在很困難的政治狀態(tài)下(西周王朝的統(tǒng)治),繼續(xù)保存著殷人的宗教典禮,繼續(xù)穿戴著殷人的衣冠。他們是殷人的教士,在六七百年中(西周王朝統(tǒng)治下)漸漸變成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教師。他們的職業(yè)還是治喪、相禮、教學(xué)……這才是那個廣義的‘儒’……儒的職業(yè)需要博學(xué)多能,故廣義的‘儒’為術(shù)士的統(tǒng)稱……老子也是儒。儒的本義為柔,而《老子》書中的教義正是一種‘寬柔以教,不報無道’的柔道?!踔畡購?,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報怨以德’,‘強梁者不得其死’,‘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這些都是最極端的‘犯而不校’的人生觀。如果‘儒,柔也’的古訓(xùn)是有歷史意義的,那么,老子的教義正代表儒的古義?!?/p>
見《胡適文集第5冊·卷一·說儒》。
結(jié)合先秦文獻以及胡適先生的考證論述,似乎可以這樣說:孔子適周所問禮的老子,其身份應(yīng)該是居住在周室都城、為逐漸衰亡的周室所敬重并聘用的傳承著殷商禮教文化的老儒。這位被稱為“老子”的老儒與后世文獻中記載的“老子”在精神面貌、性格舉止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胡適繼續(xù)論道:“關(guān)于孔子見老子的傳說,約有幾組材料來源:1.《禮記》的《曾子問》篇,孔子述老聃論喪禮四事。2.《史記·孔子世家》記南宮敬叔與孔子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一段。3.《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應(yīng)為《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一段。4.《莊子》中所記各段。 我們?nèi)粢肋@個次序比較這四組的材料,可以看見一個最可玩味的現(xiàn)象,就是老子的人格的驟變,從一個最拘謹?shù)膯识Y大師,變到一個最恣肆無禮的出世仙人。最可注意的是《史記》兩記此事,在《孔子世家》里老子還是一個很謙恭的柔道學(xué)者,而在《老子列傳》里他就變成了一個盛氣拒人的狂士了。這個現(xiàn)象,其實不難說明。老子的人格變化只代表各時期的人對于老子的看法不同。”
同上。
由筆者觀之,孔子適周問禮于老子,中國古代兩大哲人的會面,實際上催生了中華民族延續(xù)至今的兩大思想流派——儒家和道家。
如胡適所言,“儒”乃殷商民族的教士,而殷商是以祭祀卜筮立國的民族。歷史上有“殷人多遷”之稱。以往的研究探索了很多“殷人多遷”的原因,卻恰恰忽略了殷人敬重鬼神、迷信卜筮這一主要政治行為特征。所謂卜筮,或以靈龜,或以耆草,而龜板之裂紋與蓍草之排列是一種隨機偶然的現(xiàn)象,毫無理性邏輯可言,殷人按照龜板裂紋與蓍草排列的指示決定其軍國大事,當然也只能作出一些令后人看上去很是不能說清原因的舉動,頻繁遷都就是這些舉動中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叭濉笔且笕说慕淌浚谝笊讨羌漓氲闹鞒终?,也是卜筮的操縱者,屬于殷商的統(tǒng)治階層。武王伐紂、周代商命之后,“儒”作為亡國之朝的統(tǒng)治階層,自然也就喪失了政治上的統(tǒng)治地位,而淪為亡國之后大量存在的殷商遺民宗教文化上的教士和導(dǎo)師,“靠他們的宗教知識為衣食之端”。
見《胡適文集第5冊·卷一·說儒》
“儒”之字形從“人”從“需”,胡適解曰:“儒字從需,我疑心最初只有一個‘需’字,后來始有從人的‘儒’字。需卦之象為云上于天,為密云不雨之象,故有‘需待’之意(《彖傳》:需,須也)?!断髠鳌氛f此卦象為‘君子以飲食宴樂’?!缎蜇詡鳌氛f:‘需者,飲食之道也?!跺鑲鳌氛f:‘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填U《易傳》說此節(jié)云:‘以險在于前,未可遽進,故需待而行也。以乾之剛健,而能需待不輕動,故不陷于險,其義不至于困窮也?!@個卦好像是說一個受壓迫的人,不能前進,只能待時而動,以免陷于危險;當他需待之時,別的事不能做,最好是自糊其口,故需為飲食之道。這很像殷商民族亡國后的‘儒’了?!?/p>
同上。
《禮記·曾子問》所記載的孔子向老聃問禮的內(nèi)容,正是殷商儒者所操持的本業(yè)——喪禮的各種細節(jié)。而《史記》中的《孔子世家》和《老子韓非列傳》所記載的孔子向老子問禮的內(nèi)容,則已經(jīng)是后世的那位名為李耳的“老子”撰寫《老子》五千言之中所包含的哲學(xué)層面上的道家理論了。
有趣的是,孔子適周向老聃問禮之后,雖然對老聃之人贊不絕口:“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但是,問禮之后的孔子卻沒有遵循老子的教誨,實踐其“深藏若虛”、守雌守愚、柔弱勝剛強的全身養(yǎng)生哲學(xué),而是超越了自身生命的禍福得失,以自身為則,建立起了剛毅弘大的“君子儒”學(xué)派,徹底改變了殷商亡國教士所建立的以“衣食之端”和養(yǎng)生避禍為最高目的的原始儒學(xué),為新“儒”設(shè)置了兩個核心價值觀念——“君子”與“士”的標準,即為“儒”的標準:
關(guān)于君子: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見《論語·雍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見《論語·學(xué)而》。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p>
見《論語·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p>
同上。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p>
見《論語·憲問》。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見《論語·子路》。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p>
同上。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弊迂曉唬骸胺蜃幼缘酪?。”
見《論語·憲問》。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p>
見《論語·衛(wèi)靈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