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嘗君回國了。
那些當初企圖以謀反的罪名置孟嘗君于死地的政敵們和那些墻倒眾人推的士大夫們開始緊張了,孟嘗君的有仇必報與他的慷慨大方一樣有名,在趙國就因為一句“渺小丈夫”的調(diào)侃,孟嘗君就率領(lǐng)手下食客血洗了一個縣城,何況孟嘗君因為政敵們的暗算和士大夫們的明哲保身差點身敗名裂、含冤而死。擺在孟嘗君政敵和幫兇們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徹底消滅孟嘗君;二是想辦法和孟嘗君和解。本來一開始打算消滅孟嘗君的政敵只是少數(shù)幾個人,后來他們向齊湣王打小報告說孟嘗君企圖謀反,再后來孟嘗君沒有反,田甲反了,而齊湣王對號入座非要把孟嘗君也拉下水。大家看出了苗頭,有些人開始落井下石、推波助瀾,更多的人選擇了保持沉默、明哲保身,可是誰也沒想到孟嘗君絕處逢生又活了過來,這下齊國的士大夫們開始犯愁了。此時齊湣王已經(jīng)給孟嘗君恢復了名譽,如果政敵們繼續(xù)對孟嘗君痛下殺手,以孟嘗君的性格正好可以名正言順地全面反擊清算,那么對于這些政敵來說肯定就是一場血雨腥風。孟嘗君的江湖地位和手下眾多的能人異士無人不知,如果政敵們和孟嘗君展開互相偷襲和暗殺,孟嘗君的勝算肯定更大。當初那個“狗盜”居然能溜進秦王的寶庫里偷出來天下無雙的白狐裘,如果孟嘗君想要某個仇人的人頭完全也可以照此辦理。更重要的是大多數(shù)得罪了孟嘗君的士大夫和孟嘗君之間并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他們當初的明哲保身其實也是小人物在大時代中的無奈選擇。現(xiàn)在剩下的唯一希望就是和解了,問題是孟嘗君已經(jīng)和齊國士大夫們形同水火,和解必須通過一個兩邊都給面子的中間人。政敵們想到了一個人,他叫譚拾子。
這是《戰(zhàn)國策》上的一個段子。譚拾子到底和孟嘗君是什么關(guān)系書上沒有交代,總之,這個人在孟嘗君面前是有面子的,否則他決不敢接受這個調(diào)停齊國政壇江湖恩怨的任務(wù)。
政敵們知道孟嘗君回到齊國就會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復仇行動,所以他們請譚拾子在齊國邊境等待孟嘗君。在他們眼里孟嘗君是泛濫的洪水,而譚拾子就是一座阻擋洪水的大壩。譚拾子見到孟嘗君的時候,分明感覺到了孟嘗君眼里的怨恨和憤怒,普通人的怨恨和憤怒是委屈,而孟嘗君的怨恨和憤怒就是殺氣。
譚拾子問孟嘗君:“您對齊國的士大夫有沒有怨恨呢?”
孟嘗君毫無避諱,承認了自己的怨恨:“有。”
譚拾子又問:“您是不是要把那些您怨恨的士大夫都趕盡殺絕呢?”
孟嘗君說:“是。”
在這個世界上,愛一個人也許不需要理由,不過殺一個人一定需要理由。于是譚拾子只好跟孟嘗君講道理了:“有的事情是必然發(fā)生的,有的道理是永遠成立的,您知道嗎?”
孟嘗君說:“我不知道?!?/p>
譚拾子開始跟孟嘗君探討哲學問題:“必然發(fā)生的事情就是死亡;永遠成立的道理就是人們看到富貴就會趨炎附勢,看到貧賤就會唯恐避之不及。這就是必然發(fā)生的事情和永遠成立的道理。我給您舉個例子,比如市場,早上的市場擠滿了人,到了晚上就空無一人,這并不是人們早上就喜歡市場而到了晚上就討厭市場,而是因為早上的市場上有人們想要的東西所以人們就都趕到了市場,而晚上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了所以人們就離開了市場。所以請您不要怨恨了?!?/p>
孟嘗君沉默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中國專制時代的普遍規(guī)律,怨不得別人。即使混進了士大夫的隊伍,大多數(shù)人也不過為了混一碗飯吃,誰也不能要求大多數(shù)人為了別人的公正而犧牲自己的前途和生命,否則豈不是人人都可以當圣賢?孟嘗君下令銷毀了原來計劃報復的仇人名單,那些人的名字寫滿了整整五百張竹簡,可以想象孟嘗君的復仇計劃如果付諸行動會是怎樣的一場人道主義災難。
譚拾子的成功勸說不僅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齊國士大夫,更成全了孟嘗君和齊湣王。孟嘗君被人算計了,差點身敗名裂,如果忍氣吞聲、咽下這口惡氣以后還怎么在江湖上混?但是如果孟嘗君真的開始復仇清算,殺光那五百張竹簡上記錄的仇人,孟嘗君將不僅和齊國士大夫結(jié)下血海深仇,而且他和齊湣王之間本來緩和的關(guān)系將再度緊張。在齊國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該提拔誰該殺頭都應該由齊湣王決定,如果孟嘗君忽視齊湣王的存在而大開殺戒,那么他對齊湣王的威脅就不再是缺乏事實根據(jù)的直覺而是鐵證如山的事實。即使是周文王再世,也絕對不會容忍手下的臣子為了私仇而大開殺戒屠殺其他的臣子。如果孟嘗君不給譚拾子面子,很可能就沒有晚年了,齊國也很可能陷入一場內(nèi)亂。所以說孟嘗君寫在五百張竹簡上的仇人名單很可能本來就是打算給人看了以后銷毀的,如果沒人攔著,孟嘗君將會和那些被他列入死亡名單的士大夫一樣著急和彷徨?,F(xiàn)在譚拾子看到了孟嘗君寫在五百張竹簡上的復仇名單,又親眼見證了孟嘗君銷毀了復仇計劃,通過譚拾子這位中間人,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遞給了得罪了孟嘗君的齊國士大夫們。就這樣,齊國士大夫們不僅安全了,而且必須感激孟嘗君和譚拾子。孟嘗君不僅避免了因為面子而殺人同時也保全了面子,齊湣王當然也會知道這個故事,自然會暫時松一口氣,從而開始關(guān)注和欣賞譚拾子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