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最后的武士》中,自然可看到西方人對武士道的異文化想象,其實這一點在由來已久,正如研究日本文化的韓國專家李御寧的憶述,他在美國生活時湊巧遇上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事件(1970年),當時在社會中引起的反響也甚大,甚至連出租車司機也在喋喋不休地談論。報紙上刊登大篇的專題文章,探討《何謂剖腹?》,成為一時的話題(《日本人的縮小意識》中譯本,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在《最后的武士》中,同樣有對剖腹賦予異國情調式凝視的片段。剖腹當然與武士道精神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即使從物理性的角度來考慮,它亦與一般的自殺有本質差異。普遍意義的自殺通常有求生的自己與將死的自己之角力沖突,然而剖腹面對的是一個要殺自己的自己和一個將死的自己,兩者之間并無矛盾,而且體現(xiàn)出超越人性限制的一種“美感”來。
此類“凝視”在《最后的武士》中可謂俯拾皆是。另一個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櫻花,電影中把湯姆·克魯斯對武士道的向往,以及最后的戰(zhàn)場,均定于櫻花盛放的日子中,正把美好化身的崇拜目光投射在內。事實上,在日本固有的傳統(tǒng)中,櫻花的意象也常與武士道精神并舉,所以俗諺中也有云:“花中之王為櫻花,人中之王為武士?!蹦欠N只求看到櫻花盛放一次的心態(tài),固然源自日本人“一期一會”(一生只有一次)的追求,而櫻花花期的短暫性恰也與武士時常面對死亡來臨有不言而喻的暗合,所以兩者也常成為他者一并景仰的對象。
只是話說回頭,正是《最后的武士》中一面倒的對武士道的盲目崇拜,令人看得不是味兒——山田洋次于2002年拍成的《黃昏的清兵衛(wèi)》,則反過來呈現(xiàn)出武士(尤其是下等武士)較為卑微和人性化的一面。并且,《最后的武士》也回避了不少武士世界中的曖昧地帶——大島渚1999年的《御法度》則正好觸及其中,因男色而起的爭風呷醋風氣,也足以拓寬大家對武士道的認識。我這樣說并非指好萊塢巨制的不專業(yè),事實上他們對武士道的著迷正好在于“陌生化”的效應,挑選自己想看到的部分,這是理所當然的文化利用過程。
即使在《黃昏的清兵衛(wèi)》中,它無疑較為貼近史實地呈現(xiàn)出武士階級的內部對立,但結局的安排也同樣不脫窠臼,通過肯定清兵衛(wèi)的武功高強,最后可完成上級的使命而表達出武士道的榮光。其中固然符合了貝拉(R. Bellah)名著《德川宗教:現(xiàn)代日本的文化根源》(中譯本,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描述的幕府時代精神:在日本,忠誠的重要性就體現(xiàn)在它被設定為占首位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這種忠誠是對自己集團首領的忠誠,而不管領導人是誰。所以與其說是對人物本身的忠誠,不如說是對人物地位的忠誠更合適。然而與此同時,在呼應了文化精神的時空性后,卻又忽略了其中歷史性的社會結構考慮?!饵S昏的清兵衛(wèi)》中的清兵衛(wèi),如果用幕府時期的土地行政單位來理解,屬于一個“藩”中的下等武士。而在一個“藩”中,上等武士約占三分之一,下等武士則為三分之二。上等武士可以有足夠的俸祿來維持生計,下等武士則要精打細算,他們會學習寫寫算算(這些均被上等武士輕視),以便從事繕寫和會計之類的工作來幫補生計,這正是電影中清兵衛(wèi)的工作。表面上,下等武士似乎成為沒落的階層,但實際上由于大部分具體行政事務均由他們執(zhí)掌,所以反而更具潛在的影響力,尤其可用更廣闊的實務知識來欺騙自以為是的上級。簡言之,武士世界演變下去,本身的復雜性也遠遠超乎國內外的凝定印象,而武士的權力及地位的轉化也包括更豐富和微妙的變化,不可再僅從剖腹、學禪、賞櫻及茗茶等一系列模式化意象元素來理解。
只是談到武士道對死亡的美化演繹,仿佛在當代日本中似乎仍可見它那藕斷絲連的脈絡影響。此所以我認為《最后的武士》對武士道的崇拜,并非單純?yōu)槲鞣綄|方的一種一廂情愿式的想象,連日本自身的文化體系中,也從由武士道的剖腹“裝置”,引申出對自殺的潛在情結。從數(shù)據(jù)上來看,稱日本為愛自殺的民族大抵不為過,自1990年代開始,日本每年均穩(wěn)定地有數(shù)萬的自殺人口,如加上自殺不遂的數(shù)字,就會更加令人瞠目結舌。
一般人均喜歡把自殺的成因與日本人近年的經濟不景氣聯(lián)系起來,但正如小說家柳美里在《自殺》(文藝春秋出版,1999年文庫版)中的反論,她指出,貧困和病苦若是自殺之根源,則世上的戰(zhàn)爭和天災重災區(qū)早已成了自殺高危區(qū)了,事實上,日本的自殺人口中,飽受經濟轉型困擾的中年人并非自殺率上升最快的人群,飆升最劇的是年輕人,甚至連1至9歲的人群中竟然也出現(xiàn)自殺者,委實令人匪夷所思。
柳美里認為日本人之所以沉溺于自殺,同傳統(tǒng)文化對自殺的美化有極深的牽連,其中如剖腹及“殉死”(殉情而死)等均被媒體反復炒作,從而潛移默化地帶出一種鼓勵自殺的風氣來?!白詺⒋頋崈簟⑸A的美感,強烈的責任心和勇氣”,都是傳媒愛加諸自殺者身上的光環(huán)。她指出一個頗具諷刺性的情境:一旦有三名年輕應召女郎從天臺躍下,傳媒便會放下慣用的道德批判眼光,去探究三人的精神領域,仿佛自殺便必然代表死者內在的嚴肅一面,需要世人的細察才能給予恰當?shù)淖鹬卦圃啤6钪S刺的地方,是這種從武士道慣用的剖腹演繹而引申出的對自殺執(zhí)迷的文化現(xiàn)象,其實也是一個錯誤的理解。正如新渡戶稻造的名作《武士道》(中譯本,商務印書館,2000年9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所云:“對真正的武士說來,急于赴死或以死求媚同樣是卑怯的?!闭嬲拿u是執(zhí)行天之所命,為此而招致死亡絕非不名譽,反之,為了回避天之所授而死去則完全是卑怯的!大抵現(xiàn)實例子中屬于不名譽之流的演繹居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