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然犯不著為此去敬畏蟑螂,不過作為進化得如此成功的物種,蟑螂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它的行為模式。
蟑螂很喜歡鉆到隱蔽的地方躲起來,以免被發(fā)現(xiàn)。蟑螂在躲藏的時候還喜歡扎堆,這也容易理解,聚在一起有很多好處:容易找到配偶,容易沾光揩油跟著大家找到食物,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中聚在一起還能保濕,等等。當然,太多蟑螂都扎堆在一起也不好,畢竟資源是有限的。那么,它們怎么選擇到哪里和如何扎堆呢?
在蟑螂的社會中,沒有領(lǐng)袖來發(fā)號施令,也沒有螞蟻那樣的社會分工,每一只蟑螂都是平等的,決策過程完全民主。要集體作出合理的民主決策,并不需要有高深的思想和高超的智力,只需要大家都本能地遵循幾條簡單的原則:每只蟑螂都出去隨機探索環(huán)境,發(fā)現(xiàn)隱蔽處,根據(jù)隱蔽處的質(zhì)量好壞進行選擇,蟑螂互相接觸、相互影響,然后根據(jù)隱蔽處的擁擠程度來決定自己是留下還是離開。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研究人員為此做了一系列實驗。這些實驗很容易做,如果你有空養(yǎng)蟑螂也可以去重復。在一個器皿中建兩個相同的遮蔽處(比如放兩個塑料瓶蓋),然后放一些(比如說50只)蟑螂進去。蟑螂起初到處亂爬,互相觸碰進行“咨詢”,慢慢地就往遮蔽處扎堆了。如果遮蔽處的容量足夠大(比如說能容納60只蟑螂),那么所有的蟑螂會傾向于躲到其中某個遮蔽處,而讓另一個遮蔽處空著。選擇哪個遮蔽處來躲是隨機的。
把遮蔽處的容量縮小,比如說每處最多只能容納40只蟑螂。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是不是40只擠到一處,剩下的10只到另一處呢?不是,蟑螂將會傾向于作平分,在兩個遮蔽處中各有25只蟑螂。
現(xiàn)在再放進一個遮蔽處,蟑螂會不會平均分配到三個遮蔽處里面去呢?不然。如果遮蔽處的容量不夠大(只能容納40只蟑螂),那么蟑螂將在其中的兩處作平分,每處各有25只蟑螂,而讓第三處空著。如果遮蔽處的容量足夠大(可容納60只蟑螂),那么50只蟑螂都將擠到一處,而讓另兩處空著。
如果這些遮蔽處的質(zhì)量都一樣,那么蟑螂選擇去哪一處是隨機的。如果遮蔽處的質(zhì)量存在差異,比如有一處比較暗,另一處比較亮,那么蟑螂在大多數(shù)時候會選擇去較暗的遮蔽處。
從數(shù)學上可以證明,蟑螂這么做對每個個體來說都是最佳的選擇,可以合理地平衡競爭資源與相互合作的關(guān)系。不需要有領(lǐng)導來“集中”,絕對的民主決策也能獲得最佳結(jié)果。
能有這樣的結(jié)果是因為大家都遵守游戲規(guī)則。假如出現(xiàn)一只突變的蟑螂非要別出心裁不可,又會怎樣呢?要找到這種突變蟑螂可不容易,研究人員便建造了機器蟑螂來代替。這種機器蟑螂看上去一點兒也不像蟑螂,倒像一輛玩具汽車,不過蟑螂的眼神很不濟,在給機器蟑螂涂上從蟑螂身上提取的化學物質(zhì),讓它們帶上蟑螂的味道后,蟑螂就把它們當成蟑螂對待,也和它們觸觸碰碰進行咨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