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大的策略,還應有個人的修養(yǎng),老子在這方面同樣有辯證的論述。他說為人處世應清楚知道禍福相仍的道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災禍呀,福澤就倚靠在你的旁邊;而福澤呀,災禍也正在你自身潛藏”。這真是警世危言!人們在幸福之時不可樂極而悲生,要有所克制;而人們在逢遇災難之時,也不必頹廢沉淪,應該心存幸福的追求,光明即在前面。禍與福的相互轉(zhuǎn)化,不僅體現(xiàn)于個人,也同樣體現(xiàn)于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而人們最容易生在福中不知福,那就會有種種恣肆、猖狂、張揚之態(tài),忘卻了前面所說的“知榮守辱”;也容易在遇到災難挫折時有自拋自棄、自戕自殘的行徑??傊?,以上兩段的論述,歸納言之,還是要追求生命的和諧、自身和社會的和諧。老子在陳述福禍相轉(zhuǎn)化時,在處世哲學上進一步提出“知其雄,守其雌”,是說一個人雖有雄才大略,亦當韜光養(yǎng)晦,甘于“雌伏”;“知其白,守其黑”,是講知道光明之所在,而又能難得糊涂,大智若愚;“知其榮,守其辱”,是講既有榮耀與享受,又能謙卑下人,不辭羞辱。那么這樣的人就是那些能“復歸于嬰”(嬰兒最柔弱,又最有旺盛的生命)、“復歸于無極”(無窮盡的天地等待其發(fā)揮才能)、“復歸于樸”(大樸不散才能包容萬物)的圣人(《老子?第二十八章》)。
老子在這里教導人們進取退守的策略,這樣做任何事都游刃有余,都會適度,留有充分的余地。這和前面所引述的“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和其光,同其塵”是同樣的道理。過分銳猛的進取往往過猶不及,把力量用盡、用透則失去回旋的余裕。天下一切大小事,能做到無過無不及,其力量將是適度的。而度的掌握則是憑個人的長期修養(yǎng),做到并不輕而易舉。唯有這樣的圣人,能知人知己?!爸苏咧?,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你能知人善任,則是智慧;能自知短長,則是清醒。老子要求圣人“常無欲”(《老子?第三十四章》),能排除身內(nèi)身外的種種欲求,這是內(nèi)省的小事,是最低的要求;進一步則要求你把更大的欲求克制:“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老子?第三十四章》,這是說即使天下歸心了,你仍然淡泊自處,這就近乎道了,就具有了偉大的品格。因為從內(nèi)心深處不以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那實際上卻真正成為偉大的圣者。(《老子?第三十四章》:“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保?/p>
如此看來,老子的所有不爭、柔弱和居卑處下,目的是為了最大的進取,是為的天下不能與之爭,為的柔弱勝剛強,實際上成為真正的尊貴崇高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