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dá)多太子因此接受了村女的供養(yǎng),移身渡河,走向命運(yùn)已早為他安排好的金剛座。
思想起佛陀渡河的決心,我臨河驚嘆。
遺世獨(dú)立,隱居苦修,是自我的完成。接受供養(yǎng),接納了他人的體溫,在那接受之間,佛陀重返生老病死的俗世,于是渡了自己,去渡眾生。
即使面臨死亡,《阿含經(jīng)》告訴我們,佛陀并未像后來佛經(jīng)里的神話那樣,走得瀟瀟灑灑。他仔細(xì)囑咐阿難,身后該如何火化,如何建塔。阿難受不了,跑到林子,呵呵哭泣。佛陀聽到哭聲,喚他回來,婉言安慰。美麗的涅槃原來竟有這許多美麗、婉轉(zhuǎn)的不忍與不舍。
在尼連禪河畔,我第一次感知到佛原是個(gè)凡人,也有過凡人的彷徨與掙扎。因?yàn)榇缺?,才通過修為與苦思,為眾生指出救贖的道路。我感到溫暖,感到佛陀的可親與可敬。
菩提伽耶村落外簡陋的泥屋里住著黝黑干瘦的賤民,勞苦終生,不得一飽。大覺寺外,日日聚著上百的乞丐。初到時(shí),我布施,煩苦,而且憤怒:佛陀涅槃兩千五百年后,人世間似乎毫無改善。
然而,佛陀不是萬能的神,他最大的貢獻(xiàn)應(yīng)該是作為后人永恒的感召這一點(diǎn)吧。佛陀未竟的遺憾,需要眾生努力修為,發(fā)愿,努力去完成,去彌補(bǔ)。
我與僧人并肩靜坐菩提樹下,醒眼時(shí),但見陽光由浮屠尖頂穿過樹隙直直落在額頭,我心中喜樂,感到從未有過的寧靜。
回到臺北,常常想起那清涼的菩提,那靜靜流過歲月的尼連禪河。云門舞者日日靜坐,我流順地編出《流浪者之歌》,關(guān)于苦修,關(guān)于河的婉轉(zhuǎn),在紛擾的十一月里,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點(diǎn)安靜的芬芳。
原載于《中國時(shí)報(bào)》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