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時常給朋友題字表示祝賀,題字的紙稀構(gòu)地縫在一塊絹帛上。之所以松縫,而不粘貼,是為了使受贈者有一塊長期使用的絹帛,如果另有選擇,可以把舊字移下來,把上新字。
中國人的節(jié)儉,在小零售商的交易中也有所反映,對他們來說,多小的東西也會引起注意。譬如,一個小零售商能夠告訴你不同種類火柴每盒中的精確根數(shù),他了解每盒火柴的微小贏利。
中國人的帳薄用過以后,就用來糊窗戶,包氏燈籠,每一頁都派以用場。
中國人為了堅持節(jié)儉,甚至不惜壓縮日常必需的食品。他們不覺得這樣做有什么悖理之處,而是處之泰然。B?郾C?郾亨利(Henry)博士在《十字架與龍》(“The Cross and the Dranon”)一書中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三個轎夫抬著他走了五個小時,行程二十三英里,然后又走回廣州,去吃為他們提供的早飯。吃早飯之前走了四十六英里,其中一半路程是負重的,而這僅僅是為了節(jié)省五分錢。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兩名轎夫抬轎走了三十五英里,雖然從早晨六點起就沒有吃過東西,也要空著肚子撐船回去,舍不得花三分錢買兩在碗米飯吃。船擱淺了,第二天下午二點還沒有到達廣州。到這時,這些人已經(jīng)二十七小時沒有吃飯了,負重走了三十五英里,其中抬著亨利博士去廣州走了十五英里以上,不光抬人,還得加上他行李的分量啊!
對于西方人來說,并非對中國人因節(jié)儉所獲得的許多成果全都不滿意,但是對于由此構(gòu)成的純樸天性,卻不能贊許。在帝國的部分地區(qū),特別是(說也奇怪)在北方,一年中有好幾個月,男女孩子都像在伊甸園里那樣,光著身子,一絲不掛,到處亂跑。這樣做,對于他們來說,是為了舒服一些,然而首要的動機是為了節(jié)儉,為了省衣服。中國的獨輪車大部分推起來吱吱嘎嘎作響,這是因為缺少潤滑油的緣故,雖然上幾滴油就可以使車子不響了,卻從來沒有上過,因為對于那些被稱為“神經(jīng)麻木”的人們來說,以為嘈雜聲比油更便宜,寧愿嘎嘎響,也不上幾滴油。
如果一個日本人僑居國外,特別約定的條件就是每天為他提供多少加侖的熱水,以便他按照習慣洗熱水澡。中國人也有他們的浴室,但是大部分中國人從來沒有接近過,甚至實際上壓根沒有見過。一位中國媽媽看見自己的孩子滿身塵土,就用一把舊笤帚給孩子掃土,一位好奇的外國婦人說道:“你的孩子每天都洗嗎”“每天都洗?!”中國媽媽驚怒地回答,“他生下來之后,還從來沒洗過呢!”一般對于中國人來說,肥皂零售商即便把“比土便宜”的箴言,貼到櫥窗上,也不會有什么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