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法開張(2)

兩宋王朝:奢華帝國的無奈 作者:(日)陳舜臣


王安石成為翰林學士,《 資治通鑒 》著者司馬光也成為翰林學士。

新法、舊法之爭的兩派領(lǐng)袖,于神宗甫即位時同時就任為皇帝秘書,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

于神宗即位的翌年又有改元之事,是為熙寧元年(1068年)。

此時王安石四十八歲,司馬光五十歲,以東坡之號馳名的大詩人蘇軾則為三十三歲,當時他因父親去世正值服喪期間。蘇東坡當然也是進士及第,但年輕的他仍只是中央官廳的中堅干部。相較之下,王安石則是歷任州、府知事的高級干部。

王安石是曾鞏為了牽制韓琦之專橫而向皇帝推薦的,但他并沒有因此即刻上京,那是因為他不愿意被人認為自己急欲攀登龍門。

王安石可能成為秘書、顧問,甚至是可能成為宰相的閣僚級人物呢!――他知道人們對他的評價相當微妙,因此,對進退之間持著極為慎重的態(tài)度。他到熙寧元年的四月才上京,這是被推舉為翰林學士后第五個月的事。

越次入對――史書如此表達。“次”指“序列”而言,這句話的意思是:他被皇帝召見是超越序列之舉。

“政治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說,非首先執(zhí)行不可的事情是什么?”神宗質(zhì)問他。

“非先做不可的事情是擇術(shù)。也就是說,必須決定一貫的方法?!蓖醢彩卮稹?/p>

不提意識之論,而以實施方法為絕對先決條件――王安石的實務(wù)派本色由此可見。

“方法?”神宗略為斜頭問道:“不知唐太宗持的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他是否也以方法為重呢?”

在當時,“唐太宗”是明君的代名詞。身為君主,如何才能成為像唐太宗那樣的人?――這是每一個就帝位者所想的第一件事。

“為什么要向唐太宗看齊呢?”王安石用較大的聲音道:“何不舍太宗而向堯、舜看齊?”

堯、舜是神話中的人物,為圣天子的代名詞,遠較實際存在過的唐太宗為高。

伸手到更遠的地方――王安石如此激勵年輕的神宗。

“堯、舜之道很難企及吧?”神宗道。

“一點不困難?!蓖醢彩瘧B(tài)度嚴肅地搖頭道:“堯、舜之道至為簡明,絕不難仿效。這個道極得要領(lǐng),而且容易至極。末世學者由于無知,因而把他們推到遙不可及的高處。”

關(guān)于唐太宗的政治,有《貞觀政要》一書記錄他與臣下問答政治而廣為人知。但堯、舜由于是傳說中的人物,因此無人確實知悉他們的政治手段如何。

志氣要高,但絕不可輕視實務(wù)。――王安石想要告訴神宗的是這一點。

由口吻看得出來這是個硬漢子。神宗初次見面就對王安石有了這樣的想法:一切交給這個人處理,一定不會有差錯。

“臣過去在地方時,深深感覺如此下去,我國一定會陷入僵局。此際最重要的是變法,精神上要盡可能地接近堯、舜之心,但卻要以務(wù)實態(tài)度將事情一一處理,這是最重要的?;噬峡梢圆挥梦窇郑@樣做一點也不困難。”

神宗表情恍惚地聽著王安石滔滔不絕地講話;實際上,神宗此刻正有醉意。

堯、舜之道不外乎是以人民為重的思想。

從王安石上京的第二年起,由他建議的“均輸法”和“青苗法”陸續(xù)付諸施行。他的地位也逐次晉升為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后坐上宰相寶座。神宗對他的信賴程度由此可以窺見。

相對于此,反對王安石“新法”的司馬光,辭去翰林學士職位,移至地方專心完成《資治通鑒》。

新法以增加“健全之農(nóng)民”為目的,換言之,在于增加有納稅能力的農(nóng)民。為重建國家財政,這是最根本的方法。

新法以青苗法為主要骨干。

青苗法不外乎是國家以低利對農(nóng)民融資。收割期過后開始種苗時,大部分農(nóng)民都鬧窮,為了要吃飯,連存下來準備作為種苗用的稻谷都早已賣掉,這是當時一般的情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