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凱旋宰相(2)

兩宋王朝:奢華帝國的無奈 作者:(日)陳舜臣


北宋以來的理學傳統(tǒng),南宋時代也一脈相承。理學到南宋時代才由朱熹集大成,這便是所謂的“朱子學”,對日本的影響也既大且深,如果就官學而論,其余的學問甚至被視為異端。朱子學最重“大義名分”,其次是“尊王攘夷”。宋朝深受契丹之遼、女真之金以及蒙古之元的侵擾,對“夷”――異民族――的厭惡感,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朱子學“尊王道,賤霸道”的觀念也非常強烈。打起仗來強或弱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能否實行王道,國家的所作所為是否合乎道義。說得極端一些,行王道政治的結果,就算在武力上落敗而導致國家滅亡,也不是一件可恥的事。仗打得再好,領土擴張得再大,卻沒有行王道,這樣的國家便應該受鄙視。

在這樣的時代中,丁大全這個人卻將理學所崇尚的道義踐踏得不成模樣。其實,換個角度來看,這個人或許可以說勇氣十足。說得簡單一點,丁大全是個發(fā)跡主義者。為了個人的發(fā)跡,他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理宗皇帝這時候正寵愛一位名叫閻貴妃的女性,丁大全成功地巴結這位貴妃。這是他發(fā)跡的開端。進士及第――由這一點來看,丁大全的學問應該很不錯。但他發(fā)跡的方法,在理學之徒的眼里是無法容忍的事情。

“那個家伙實在不像樣!”

“那種人還能算是士大夫嗎?”

“以那樣的人物為宰相,是國家的奇恥大辱!”

“皇上任那樣的人專橫,實在也不對……”

責難之聲與日俱增。而丁大全對這一切卻泰然處之。只要手中握有權勢就可以為所欲為――他持的是這樣的驕傲心態(tài)。這是每一個就權力寶座的人自然會有的態(tài)度。

一個名叫陳宜中的太學學生,列舉丁大全的奸惡事實,提出彈劾案。丁大全則以威權與之對抗。陳宜中的上書是由以他為首的六個人聯(lián)名的。

“這幾個人結群成黨,企圖陷害身居樞要之位的人,以圖自己晉升。這樣的風氣一旦興起,對國家而言乃不祥之事。這班人應予嚴罰?!倍〈笕珜碜谌绱诉M言。

“是嗎?……好,關于處罰事宜,任卿裁決吧!”理宗回答。實際上,在丁大全進言之前,閻貴妃已對理宗說了不少學生們的壞話。上書的六名學生不但被開除學籍,并且遭流刑處分。在他們出發(fā)前往流刑之地時,國子祭酒司業(yè)(大學教授)們衣冠束帶為他們送行。

雖然這六個人被處流刑,但他們絕不是罪人――國子祭酒司業(yè)們以送行時的禮服表達這一點。這樣的行為,徹底表現(xiàn)理學之徒的風骨。丁大全為之暴怒,在學校豎立起刻有如下幾個字的石碑:

諸生勿妄自議論國政。――實際上,這也是理學式的作風。

不過,一般大眾卻站在受迫害的這一邊。不久后,丁大全家庭傳出丑聞。人們傳說,他染指甚為貌美的兒媳婦。

被處流刑的六名學生的人氣日益高漲,世人稱他們?yōu)椤傲印薄?/p>

宋代不分南北,學生一向有大談國政的風氣。北宋末期,就是因為學生強烈主張強硬對金,政府因而不敢以低姿態(tài)與金周旋。這成了北宋滅亡的原因。丁大全之所以彈壓學生,或許是在這個想法之下做的決定。

“今后還得與蒙古進行諸多外交折沖。在這種態(tài)勢之下,千萬不可因學生們硬直的書生論而出現(xiàn)誤國之事。”縱使受批評也非得壓制學生的言論不可――這是丁大全的想法。

丁大全的前任史嵩之,就是因為受到學生的反對而被解除宰相之職的,理由卻是出奇的簡單?!笆丰灾畣矢付势陂g未畢。輔佐天子者,必須以孝治天下,史嵩之無此資格?!边@是黃愷伯等一百四十名太學生聯(lián)名的上書,盡管理宗對史嵩之甚為倚重,卻不得不將他解職。

此外,還有都知事以杖刑處罰行惡事的學生,結果,學生們以“豈可污辱讀圣人之書的學生”為理由而騷動起來,都知事也被迫辭職。

考慮這些過去發(fā)生的事,丁大全對學生的制壓手段,應該說是必要的措施才對。盡管如此,名聲掃地的丁大全還是在開慶元年(1259年)被左遷至判鎮(zhèn)江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