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其他英國殖民地聞所未聞的做法(3)

香港史 作者:(英)弗蘭克·韋爾什


顛地委員會認為,本金應(yīng)歸怡和洋行,但不得支付3年的利息,這筆利息的金額高達432,543英鎊。馬地臣異常憤怒,寫信指責(zé)顛地“插手這筆利息或借貸雙方的賬目是多管閑事,這個決定荒唐而又不公正”。事實上,顛地的做法合情合理,并未超出其授權(quán)范圍,但雙方的敵意由來已久,此事不啻是火上澆油。如今,《南京條約》規(guī)定償還拖欠的行商債務(wù),怡和洋行便舊事重提,請求璞鼎查出面干預(yù),敦促行商償還這筆利息。顛地沒有給予璞鼎查任何有用的幫助,顛地只是向璞鼎查解釋了設(shè)立委員會的前因后果,鄭重其事地拒絕重提5年前的老賬。14

147

依璞鼎查看來,整個事情的經(jīng)過不可思議。1842年3月8日,他把相關(guān)文件全部發(fā)往倫敦。德庇時和義律均認為顛地洋行更值得敬重,但璞鼎查爵士在倫敦時就與怡和洋行往來密切,并且決定一到香港就拜會央·地臣。事實上,這兩家商行都曾冒犯過璞鼎查:顛地洋行在承兌一張政府匯票時大加刁難,總督在一封信函中流露出自尊心受到傷害的情緒(“我很遺憾,在我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涉及到某些英國商人,尤其是那些我一直希望、并有義務(wù)支持的商人”15)。

怡和洋行則曾經(jīng)阻撓璞鼎查收取郵件:“摩爾號已在3天前抵達香港,但我還未拿到我們的函件。它停泊在離陸地有一段距離的海面,先將馬地臣先生的包裹送上岸,他們在20號早上就收到了!真是聲名狼藉的可恥做法”。如今,璞鼎查已經(jīng)就賠償問題與中國人達成協(xié)議,每一個商人都想從政府那里盡可能多地撈一筆:“就我所知,一些誠實的英國商人一想到能獲得超出他們預(yù)想的利益就欣喜若狂,另外一些人則因為有300萬元可分,便捏造事實,要求賠償”。16

璞鼎查不想讓這些人干擾井然有序的政府。1843年6月26日,英國政府頒布《香港憲章》,規(guī)定香港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這份文件內(nèi)容貧乏,倫敦方面制訂時頗為匆忙,沒有與新總督進行任何磋商。按照憲章的規(guī)定,總督擁有廣泛的自由決定權(quán),他將組建一個立法局,這個機構(gòu)沒有任何實際權(quán)力,總督甚至可以隨時解除立法局成員的職務(wù)。行政局掌握實權(quán) 僅有很少的幾項權(quán)力,其成員均為英國王室官員。只有當(dāng)總督提出要求時,行政局才開會討論由總督提交的事項。如果行政局成員認為總督舉止失當(dāng),惟一可行的補救辦法是他們有權(quán)直接與國務(wù)大臣聯(lián)系,在缺乏有效通訊手段的時代,這項權(quán)利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從建立伊始,香港就注定是個例外,詹姆斯·斯蒂芬在殖民地部不無遺憾地承認:“香港必須實行其他英國殖民地聞所未聞的做法 (香港的)法律和條例 在很多方面應(yīng)服從超出其制訂者意料的迫切需要?!?/p>

148

結(jié)果,璞鼎查想方設(shè)法推脫總督的份內(nèi)工作,他著手與中華帝國結(jié)算賠償,但不是以香港殖民地總督的身份行事,他認為這個殖民地僅有幾百名歐洲人,而且其中絕大多數(shù)人他都看不上眼。他盡可能不去香港,在1843年年底以前一直待在澳門的商務(wù)監(jiān)督署。璞鼎查最終在香港安置下來,宣布將在特定的時間會晤求見的紳士,這個努力似乎并未帶來多大的益處,直到繼任者約翰·德庇時爵士上任后才著手執(zhí)行憲章。璞鼎查把政府簡化,只任命同樣的3個人 這是最低法定人數(shù) 進入立法局和行政局。這3個人當(dāng)然都屬于有薪的官員,他們是參遜、威廉·堅和馬儒翰。

1843年8月,馬儒翰去世,他的死給璞鼎查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馬儒翰處事不驚,是行政部門惟一能講漢語的高級官員。璞鼎查素來極為倚重馬儒翰,他不在香港時幾乎每天都寫信給馬儒翰,他認為馬儒翰之死“不亞于是國家的悲劇”。馬儒翰去世,參遜又因病休假,璞鼎查得以隨心所欲地行事,常常未經(jīng)事先討論,便發(f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告。璞鼎查的許多舉措遭到商人們的強烈反對,商業(yè)僑民們認定璞鼎查是有意作對,但他們無法進行任何有效的干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