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里講國學(xué):大眾子學(xué)(9)

李里講國學(xué):大眾子學(xué) 作者:李里


 

在自強不息的人生觀下,中國人都希望人是積極、樂觀、熱情、向上的。自古以來,我們民族就崇尚那些有朝氣、有激情、有蓬勃生命力、以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積極面對人生的人。太史公司馬遷在著名的《報任安書》中寫道:“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子,包括司馬遷本人,無不是在逆境坎坷中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才創(chuàng)作出驚天地、泣鬼神的不朽巨著的。這就是儒家文化所樹立的中國人的人生觀。有了這樣的人生觀,我們中國人面對任何的苦難和挫折,都不會氣餒,而是會想盡辦法去積極面對,去戰(zhàn)勝它、超越它,最后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就像二○○八年汶川大地震中的四川人的樂觀態(tài)度,自強不息人生觀的又一次集中體現(xiàn)。

我們民族的價值觀是什么呢?四個字:忠孝節(jié)義。忠是對國家的態(tài)度,孝是對父母的態(tài)度,節(jié)是對個人的態(tài)度,義是對別人的態(tài)度。

中國讀書人身上有一種最為強烈的精神,就是愛國主義。中國的讀書人對我們的國家、民族充滿了敬意。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才使得我們的民族不管遇到什么艱難險阻,都能夠挺過去。所以越是在國家面臨艱險的時候,越是有無數(shù)的讀書人站出來,成為民族的脊梁,拋頭顱、灑熱血。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就是愛國精神的最好寫照。愛國主義情懷可以說已深深地化到了中國讀書人的血液中。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晚年在臺灣,無法回祖國大陸,臨終前深情地寫下了他對祖國最赤誠熱烈的思念:“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眰鹘y(tǒng)中國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就是把個人的生命和國家、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都是這種思想的體現(xiàn)。愛國主義是忠的精神的最集中體現(xiàn)。

孝就是對父母的態(tài)度。儒家文化是很講究孝的??鬃又v一個人要成為仁者,必須要從孝入手?!墩撜Z·學(xué)而》篇中孔子的弟子有子說:“其為人也孝弟(通“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就是說,一個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追求做人的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就會產(chǎn)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仁”的根本,也就是說孝悌才是做人的根本。一個連父母親都不愛、不孝的人,怎么可能成為一個真正能夠利他、利國、利民的人呢?孝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最特別的一種文化,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沒有的。其他民族雖也有孝敬父母的觀念,但沒有我們這樣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十三經(jīng)中的《孝經(jīng)》就是一部專門講孝的書。唐玄宗還親自為其作注,影響深遠(yuǎn)。《孝經(jīng)》中講:“孝者,德之本也?!?nbsp;就是說孝是一個人道德的根本。教育就是從教人盡孝中生發(fā)出來的。由此也可知孝對于中華文化的重要。

節(jié)就是氣節(jié)風(fēng)骨。中國人是很講究氣節(jié)的,一個人再有才華,如果喪失了氣節(jié),那么我們也不會贊同他。像元朝的大書法家趙孟頫,他的書法足以和顏真卿、柳公權(quán)、歐陽詢相媲美。但他是宋朝的遺臣,宋宗室的后代,最后卻降了元朝,所以歷來對他的評價都不是很高,認(rèn)為他沒有氣節(jié)?!墩撜Z》中記載,孔子非常稱贊商朝的遺臣伯夷、叔齊。認(rèn)為這兩個人很有氣節(jié),他們是商朝的臣子,不愿食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之山,靠采薇、吃蕨菜薺菜來維生,雖然最后餓死了,但是卻保全了商朝臣子的氣節(jié)。對氣節(jié)的最好詮釋就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任何外界的力量都不能改變自己內(nèi)心對理想的堅定信念。

義就是由仁愛的心所發(fā)出的行動。仁是一顆好心腸,是愛人的心,義是具體的行動。比如你看到一個老年人跌倒了,內(nèi)心很同情他,覺得他很可憐,可是卻不伸出救援之手,不去幫助他,這不叫仁,叫假仁。真正的仁不僅有惻隱之心,還需要通過行動來體現(xiàn),這也就是義。扶助老人的行為叫做義,扶助老人的那顆心、不忍他跌倒的心就是仁,兩者合起來就是仁義,所以說義就是對他人的態(tài)度,對弱者的同情和幫助。

價值觀就是衡量事物的標(biāo)準(zhǔn),是很重要的。沒有標(biāo)準(zhǔn)就是混亂,有標(biāo)準(zhǔn)人們才有所守,社會才有序。胡主席提出八榮八恥實際也是在這個價值觀相對混亂的時期為社會制定的一個起碼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我們傳統(tǒng)中國人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就是這四條:忠、孝、仁、義。我們喜歡什么人、討厭什么人,愛什么、恨什么,都要符合忠孝節(jié)義的標(biāo)準(zhǔn)。愛國愛民、精忠報國的岳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忠義勇武的關(guān)羽,孝感動天的大舜,為母親親嘗湯藥的漢文帝,為母親千里負(fù)米的子路,十九年不改漢朝使臣節(jié)操的蘇武,誓死不降元朝的文天祥,十八年忠于丈夫苦守寒窯的王寶釧,仗義行俠的梁山好漢都是被我們民族千古稱道的。相反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有奶便是娘的人都是被鄙視,受人唾罵的。這就是價值觀對于一個民族的意義。

綜上所述,可知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構(gòu)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了我們中國人的人格,這也是為什么儒家能從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經(jīng)學(xué)并最終成為國學(xué)之魂的重要原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